陜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http://www.yespx.com/),從上古祖先“華胥氏”“炎黃二帝”,到“夏商周”,“秦漢隋唐”,都與這片土地有關。三秦大地的美食 和這塊古老的土地一樣, 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上到皇宮殿堂下到田間地頭,誕生出一樣又一樣的人間美味。
第26屆中國廚師節在陜西渭南舉行,作為廚師節重大活動之一的中國盛宴陜菜品鑒大會暨陜菜品牌頒獎儀式同時舉行:評出陜西十大小吃。肉夾饃、陜西涼皮、牛羊肉泡饃、葫蘆頭、biangbiang面、陜西饸饹、臊子面、鍋盔、千層油酥餅、金線油塔被評為陜西十大名小吃,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全國有名,說到肉夾饃的來歷,有個故事說是在西安的藍田有一位老人去世了,因為他生前很喜歡吃肉,所以兒子就給買了很多煮熟的肉,裝入盆中放入棺材。七天后準備下葬時老人居然活過來了,而且大喊大叫。人們趕緊將棺材打開一股肉香飄出來。放入棺材內的肉已經所剩不多,但卻香氣襲人,于是眾人搶著品嘗,一會兒就被吃完了。
這家人看見親人死而復生,自是很感謝,于是又買了許多肉,用盆中剩下的肉湯再次將肉煮熟,味道更香。人們不但吃肉后來又夾在餅中吃,于是就有了流傳至今的肉夾饃,而且成了陜西一道有名的小吃。
面皮源于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筑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后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泡饃是土生土長的西安吃食,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饑渴難耐,囊中只有一餅,餅冷口干,難以下咽,街邊一家賣羊肉湯的老板,見之不忍,給了他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掃頹廢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后,嘗遍世間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房仿制,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現今的羊肉泡饃。據說趙匡胤吃后龍顏大悅,成為每天定點菜品,廚師長封了萬戶侯,估計是世界上首位因為推動飲食文化發展而封侯的人,可惜沒法考證,要不然中國就又多了一個世界最早推動飲食文化發展的人。
葫蘆頭泡饃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朔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長安朱雀大街開設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一天,藥圣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制,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藥圣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一藥葫蘆以示紀念,并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這“葫蘆頭”的名稱來歷還有一說,即指豬大腸與豬肚相連接處的一段,油脂豐滿,形狀很像葫蘆,故以此為名。到了清末,西安街頭又有不少經營豬肚腸的“豬雜羔”店。1923年原豬肉店的小掌柜何樂義也挑擔經營起豬雜羔來,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他在唐代“葫蘆頭”的基礎上銳意改進,在大腸頭中又配以豬肚、白肉、雞肉、骨頭湯等精工細作,烹制成的肚、腸綿爛、肥嫩鮮美,調味以麻辣為主,肥而不膩,清爽利口,生意十分興隆。
據說一位集懷才不遇憤世嫉俗貧困潦倒饑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來到咸陽,他路過一家面館時,聽見里面“biáng——biáng——”之聲不絕,一時饑腸轆轆,不由得踱將進去。只見白案上擺滿了和好的長條狀面塊兒,師傅拎過一塊兒,扯住兩頭,摔打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里,摔打了好幾塊兒,從鍋里撈出一海碗,碗底事先盛著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澆上一大勺油潑辣子,熱騰騰端上來。
秀才看得興起,大叫:“好啊!店家來一碗!”“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聲長長的吆喝,頃刻間一碗面擺到面前,碗中罄凈,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結賬!”秀才喝道。一摸兜,壞了,一時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頓時窘住,剛才的熱汗頃刻間冷冰冰刷在臉上。一旁,店小二斜著眼聳著肩,一臉壞笑。“小二……”秀才訕訕,話剛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經營,概不賒賬。”見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樣,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幾文錢來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個窮秀才,看你摸出什么來。”天呀,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脫身之計。他與店小二答訕:“小二,你家這面何名?”“何名?”店小二學著秀才的腔調說:“biáng、biáng面。”秀才問:“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寫?”這家面店可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面做得特殊,面與面板摔打撞擊,“biang、biáng”也,故稱“biáng、biáng面,biáng、biáng”二字咋寫,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誰也沒去想過。見店小二答不上來,秀才頓時有了主意,他說:“小二,你與老板商量過,本人今天沒錢,可否寫出‘biáng、biáng’二字,來換這碗面吃?”店小二頃刻間回來,說:“成。”店家心想:“古來就沒有‘biáng、biáng’二字,看你窮秀才怎么賴賬。”“biáng、biáng、biáng、biá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讀書,也最認書,古往今來偏偏沒有這“biáng、biáng”二字 ……“書上沒有,豈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為名,秀才豈敢與之比肩?秀才滿腹心酸,一腔惆悵;寒窗苦讀,功不成,名不就,眾目睽睽下,落到賴賬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罵皇上:“什么‘日月當空照’?民間疾苦,哀鴻遍野;宮闈傾軋,豺狼當道;貪官污吏,橫行鄉里;我秀才寒窗苦讀,就因無錢無人,打不通關節,獲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罷罷罷,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嘗不能?”秀才一聲大喝:“筆墨伺候!”只見他筆走龍蛇,大大地寫了一個biáng!他一面寫一面歌道:“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咸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炎涼。 秀才寫罷擲筆,滿堂喝彩。
從此,“biángbiáng面”名震關中。
饸饹(讀音hé le),也叫河漏、和樂,是將蕎麥面加上一定比例的小麥面和軟,用饸饹床子(一種木制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面條要粗些,但比面條堅、軟,食用方式和面條差不多。在北方尤其是陜西關中最為出名和常見。饸饹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面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饸饹用的是蕎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由于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頗為時尚。
岐山臊子面是陜西面食的代表之一,他以面:“薄、筋、光;湯:煎、稀、汪;味:酸、辣、香”為特色。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并且岐山臊子面的肉臊子保存時間長,做好的臊子肉可以保存一個冬天。在陜西岐山一帶,農村家里做好一大盆肉臊子,每天下地回家煮點干面條,加一點炒好的素菜,加上酸醋熬出來的肉臊子,在來些油潑辣子就是一頓晚餐,簡單方便、酸辣味重、非常適合大家庭就餐,正因為方便,現在更加適合餐廳經營。
鍋盔:
鍋盔又叫鍋魁、干饃,是陜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武威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地方傳統風味面食小吃。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
鍋盔源于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后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陜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
千層油酥餅是陜西特色小吃。色澤金黃、層次鮮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相傳,油酥餅是由唐代的千層烙餅,經歷代廚師不斷精心改進而成。經制酥、和面、制餅、煎烤而成。
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是陜西三原地區的一種名貴的傳統小吃。它層多絲細、松綿不膩,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
相傳始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時有了改進,選用上等面粉、豬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餅層次,把餅狀改為塔形,將烙制改為蒸制,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成為上乘美點。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里,佐以蔥節、甜面醬等,別有風味。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介紹了這么多美食,想學習這些小吃技術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學習喲,小編微信:1810928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