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駝蹄羹作為名肴,出現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四載的農歷十一 月,奉先古城在今陜西蒲城。這一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的反書到長安,亂在眉睫,唐明皇卻還在華清宮擁著楊貴妃作樂。此詩記杜甫凌晨經過驪山,為唐明皇高枕渾不知憂而嗟嘆。駝蹄羹出現在我們最熟知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前。此段詩為:“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喜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詩中典故,金盤是御宴器皿象征,東漢辛延年的名詩《羽林郎》中有“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句。辛延年詩以一個羽林軍的眼光寫一個“依倚將軍勢”,“娉婷過我廬”的“霍家姝”,“霍”是地名。此美女叫馮子都,《漢書·霍光傳》中有“光愛幸監奴馮子都”的記載。
駝蹄羹是地道的唐菜。駝蹄羹味道鮮美。主料是駝蹄。調料突出姜、蔥、胡椒。佐以香菇等清爽可口的菜蔬。汁濃如乳。入口清香,回味不盡。改革開放以來,陜西人宴請嘉賓,常常以此作為第一道菜,受到普遍好評。
駱駝應該在漢之前就已經進中原,戰國時蘇秦說楚威王,就對楚威王說,“大王誠能用臣之愚計,則韓齊燕趙鄭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宮;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橐是口袋,駝為負荷,早時駱駝因能負囊橐遠行,所以叫橐駝。到漢代,《漢書·西域傳》說,“鄯善國多駝”,“橐”進化為“”,鄯善古國即樓蘭。陸賈的《新語·道基》中用“駱”,“”與“橐”、“”,其實是一個字的三種變化,而“駱”本是黑鬃白馬。
駝峰或駝蹄早就列為八珍之一,但即使唐之后,有關食貨典籍,也鮮見記錄。即使在元代仁宗年間作為御膳太醫的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有“炒狼湯”、“熊肉羹”,也無駝蹄羹。只在食療中說到駝峰中的駝脂,用葡萄酒溫調,可治腹中冷積。明代宋詡寫于弘治十七年(1504)的《宋氏養生部》,在“駝峰駝蹄”下,只記“鮮腌一宿,湯下一二沸,慢火養”。我一直感覺,駝峰駝蹄為肴,蹤影之所以難覓,是因駱駝被視為沙漠中的圣物。晉朝郭璞的《山海經圖贊》中就有“橐駝贊”,稱“駝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騖流沙,顯功絕地,潛識泉源,徵乎其智”。描述它在流沙中行走用“騖”,這里的“騖”是踢著流沙奔馳。駝蹄無甲,陷沙不深,舉趾高,所以踢沙如飛,顏色蒼褐。古人說,駱駝能負重千斤,日行三百里,全身負重最后都在四蹄上,駝蹄由此陽氣最烈。這樣在沙子中灑脫踢飛之蹄,脂膏更有韌度,所以以它為羹,即使掌軟爛后,亦只剖以細粒,在配料襯托下,粒粒晶瑩可愛,“七寶”之名大約就源于此。
駱駝忠厚,載物先屈腿;只要重負在身,就忍辱負重,絕不懈怠;到目的地不卸負始終不起。游牧民族因此尊它為善畜,絕不用峰蹄滿足口腹之欲。歸根結底,是大漢在食物上毫無禁忌,先喜歡它峰中的肥腴,再究其最負重之肉,以蹄筋為寶。文人騷客后來之所以開始有禁忌,大約是《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影響越來越大的緣故。《木蘭詩》中的“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到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變成“明駝千里腳”,駱駝于是有了“明駝”的稱謂。這倒救了駝蹄——這里的“明”,本指駱駝即使臥地,也屈腿,腹不著地,漏明而耐行千里。它與郭璞的“徵乎其智”聯系,不僅表示聰明還有神明的意思加入,明駝千里還家之足被強調,知書識禮者吃它,就成了罪過.
說了這么多其實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也沒有吃過駝蹄羹,也沒有辦法發表見解,以上文章全是抄的,只是想和大家共同了解陜菜中還有這個駝蹄羹。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