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皮,顧名思義就是“米做的涼皮”,最有名產米皮的地方是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秦鎮。在關中地區流傳著“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的俗語。可見,秦鎮米皮很早以前就與乾州鍋盔、岐山臊子面齊名為關中地區三大著名小吃。
鄠邑區鐘樓
扈(hu)邑(yi)區原來叫戶縣,才改成區沒多久,不過這個新名字取的,“鄠邑”護翼也,不由讓人想起別的東西。鄠邑也是有名的地方,夏為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商時為崇國,周作豐邑,春秋為扈國。秦代改“扈”為“鄠”,西漢設鄠縣,1964年9月10日,改鄠縣為戶縣。最近經國務院批準,又改為西安市鄠邑區。
秦鎮南門城樓
秦鎮,即秦渡鎮,是鄠邑區最東邊的一個鎮,《詩經》中的“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即為此地,曾先后定名為豐邑、豐京,史稱“豐京盛地”。后秦時期,姚興皇帝常率文武百官從京城長安赴草堂寺聽鳩摩羅什講經說法,為方便往來,專門在灃河西岸設置了一個渡口——“秦渡”。“秦渡,即古豐地,灃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的記載。宋《長安志》即有“秦渡鎮”地名稱謂,并一直沿用至今。宋元時代已略具城鎮雛型。明代史書有關秦渡鎮的記載:“輻輳繁盛,晉豫客商較多”。
秦鎮米皮
說起米皮,肯定又有些看官要問,陜西關中地處北方,在人們眼中是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怎么會有米皮這種用大米做的名小吃呢?下面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要好好的給大家說道說道,也是對自己家鄉的一種宣傳。
西安過去也叫長安,可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而西安市鄠邑區秦鎮位于灃河西岸,以前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少時這里可是產大米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里產的大米可沒有漢中大米、東北大米、原陽大米那么好吃,既然大米蒸米飯不好吃,我們試試用他做涼皮吧,這不秦鎮米皮就出現了。
秦鎮米皮
秦鎮米皮用產于灃河西岸的一種秈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米皮通常涼食,所以也叫涼皮。師傅當著顧客的面,用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張的米皮切成細條,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鹽,加上芹菜丁和豆芽、黃瓜絲等小菜,一碗碗看來紅通通、吃來“筋、薄、細、軟”、涼爽可口的秦鎮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秦鎮米皮的特點:色白、光潤、皮薄、細軟、柔韌,吃起來酸、辣、筋、爽、涼,別有一番風味。
涼皮專用米
涼皮專用米,很多人肯定會想在哪里買呢?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告訴你,這個簡單,米皮專用米就是陳化糧,陳化糧就是在庫房里放了很多年的大米,只要放了幾年沒有粘性的大米都可以,買不到的可以聯系小編喲!
制作米皮
現在很多小吃都要往名人或者皇帝上扯,這樣小吃才有名,唯典的小編也給大家扯扯,信不信由你們,反正我不信。相傳,秦始皇在位時,秦鎮附近有稻田十萬畝。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農民無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打下的糧食盡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惹欺君之罪。當時有位農民姓王,是“關中王記”的創始人王先生的先祖,將新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濕之后,碾成米粉,和成糊狀,然后傾倒在甑篦上蒸熟,切成條狀,名為大米面皮子。大家嘗后,個個稱奇。老王先生帶著米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將面皮殷勤奉上,跪請萬歲試嘗。皇帝嘗米皮,美味可口,備加贊賞,并令今后秦渡鎮的貢物只獻大米面皮子,不獻大米。后來,老王先生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一帶的人們為紀念他,家家戶戶都在這天蒸大米面皮子吃,以紀念這位有功于人民的人,后來正月二十三這一日在秦鎮以及戶縣一帶發展為涼皮節。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