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人沒有不知道油糕的,也沒有沒吃過油糕的,但是陜西還有一種特別的油糕--泡泡油糕,估計絕大多數老陜都沒聽過,也沒有吃過吧!
泡泡油糕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告訴您,泡泡油糕其實是陜西三原的一種傳統小吃,并且有很長的歷史了。其歷史可以上溯至唐代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小麥面粉,泡泡油糕特點色澤乳白、表皮膨松,如輕紗制就、蟬翼捏成。
泡泡油糕
據說在唐朝建立后把首都設在長安(現陜西西安),唐朝的皇陵都修在關中渭北的山區里(太宗李世民要求唐朝皇陵不占一寸耕地),三原剛好在長安與皇陵的交通要道上,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絡繹不絕,三原有一個王店集,集上有一家專門制作油糕的小店,這家小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潤滑、餡軟甜香,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獵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品嘗,連連贊道“好、好、好,見風消”。于是該店的名聲大振,生意非常興隆,小吃店經營的油糕也得以廣泛流傳。唐中宗在位時,宮廷中有一種制度,即大臣初拜官或升遷,照例要獻食于天子,名叫“燒尾”。燒尾是指神話傳說中“魚龍變化”的故事,凡是有躍上龍門的鯉魚,必有天火(雷電)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為真正的龍。大臣們為了獻媚取寵,向“真龍天子”進宴,當然就叫做燒尾了。 唐景德鎮龍二年(公元708年),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后,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有一款名點叫“見風消”就是泡油糕的制作技術得到了改進和提高,已是輕如白紗,薄如蟬民辦,入口即消,真是巧奪天工。
泡泡油糕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告訴您泡泡油糕是用水燙面、大油、黃桂、白糖餡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獨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澤乳白,表皮蓬 泡泡油糕 松,猶如輕紗織就,蟬翼作成,可謂巧奪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它的制作方法有著獨到之處。 平時人們吃的油條油餅蓬松發虛主要是因為釩堿和面粉的配比恰當,放入熱油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膨脹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釩也不施堿,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燙面,同樣蓬松漲發。它要求糕餅師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倒好處,對油溫的要求也很嚴格,當油糕投入到一定溫度的油鍋內,內部水蒸氣大量形成,氣體急劇上升的同時,蛋白質性變而展開,淀粉膨脹焦化,氣泡逐漸形成,并在高溫環境中固定下來,要求出鍋的油糕不落架。
泡泡油糕
做泡泡油糕和面很關鍵,必須用燙面,先把鍋燒熱,滑油,倒出多余的油后,加水燒開。再迅速倒入面粉,快速用炒勺攪勻,趕緊出鍋,趁熱迅速揉勻,這時面團的溫度咋也在七八十度,從和面到揉好最多也不過三兩分鐘的事,雙手的耐燙程度也是師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泡泡油糕的餡兒比較傳統:白糖、青紅絲、桂花醬、油、面拌在一起。
揪一團燙面,搟成包子皮兒樣,包上餡后,雙手不斷向內拍擠,直到幾乎扁平,中間有餡的部分略高。炸制過程中的油濕控制非常重要,這需要長年的經驗積累,油糕胚入鍋僅需幾秒,“翻身”后油泡立即隆起,還需不斷的往泡泡上淋熱油,以保證出鍋后起泡部分酥脆。剛出鍋的泡泡油糕,泡罩鼓圓,溥如蟬翼,筷頭輕輕一碰就碎個洞,打碎酥脆的泡泡,咬一口油糕,帶著桂花香氣的清甜味道就出來了,這一刻你就會覺得那神馬啤酒配炸雞都弱爆了。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師傅可不太愿意教人做泡泡油糕,師傅說燙手,具體什么原因唯典的小編可不知道喲!
過歷代相傳至今,泡油糕久盛不衰。由于飲食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事業的興旺,泡油糕在西安古城和其他城市,成為中外賓客同聲贊揚的上乘美點。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