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疙瘩”這個名詞 ,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疙瘩湯之類的,這就錯了,“疙瘩面”類似于女孩子盤的頭發,陜西方言中形容一團東西纏繞在一起的就叫“一疙瘩”于是便由此而得名。這種面獨特之處在于刀工,端上來的“疙瘩面”條細如龍須,絲絲縷縷擁簇成團,形似錦龍盤繞,好多人都認為面是拉面一樣拉出來的,仔細嘗了卻不是,這個面確實是刀工切出來的,刀工細膩而勻長,面柔軟而筋絲,正是切出來的所以更方便盤成“一疙瘩”。下面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這種陜西三原的名吃疙瘩面。
疙瘩面
三原疙瘩面,又稱“猴兒上竿”,并非疙瘩,而是因為煮熟的面條簇擁成團,宛如花蕾而得名,是三原縣的著名風味食品。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75—1993年),三原縣城內有一叫“悅來館”的小吃店,以經營面食為主,生意平平。當時店內有一個名叫李善思、綽號“帽蓋李”的小伙計,精明能干,頗有心計,善于創新。他憑借三原盛產小麥的原料優勢,適應當地商賈飲食講究及其生活習慣,大膽摸索,經反復試驗,終于創制成功了一種面條,在飲食行業引起轟動,小店生意由平轉盛,顧客盈門?!懊鄙w李”也成為這家小店的店主,并由此發財致富。
疙瘩面
這種面條,條細如龍須。盛入碗內,它刀工細膩而勻長,面質柔軟而筋絲,臊子鮮嫩而醇香,既可干吃,又可湯吃。湯吃時,澆上精制的酸而不烈的臊子湯,用筷子挑起,條細如龍須,既可看到面絲修長,根根到頭,棱棱相見,肉粒均勻地緊貼于面上,如同猴子上桿,而碗內不剩斷條和肉末。形色誘人,味香饞人。每當暑熱天氣,香氣四溢的疙瘩面,準會使人們食欲大增,垂涎欲滴。實為清香爽口、生津止渴、提神開胃的上乘佳品。由于面條盤成疙瘩,顯示著與其他面條不同的考究狀,流傳不衰,常被三原人用來招待貴賓。
疙瘩面干吃
據說當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每次回故鄉,都以吃碗疙瘩面為快事,在民間一直傳為趣談。三原疙瘩面從和面到烹制對操作技能都有嚴格的要求,面團要和硬,面片要搟薄,用大鍘刀切成細而長的面條,刀工細膩。面條下鍋后煮沸即可撈出,面條形如疙瘩,柔軟筋韌細勻。湯汁清香爽口、油而不膩,臊子鮮美而醇厚,既可干吃又可湯吃。真是:面條細長柔韌,臊子油而不膩,澆酸而香,細品慢咽,回味悠長。 三原疙瘩面的食用方法也很講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湯,謂之“渴湯”嘗鮮。食用時需小碗兩個,一碗盛酸湯,一碗盛面條。食湯面時,向面碗內澆上臊子,倒入酸湯;食干面時,用筷子挑起面條,在酸湯內涮熱涮勻,然后放回原碗,澆上臊子,在碗中抖散再吃,攪拌后用筷子挑起,臊子全粘在面條上,碗底不留肉末,堪稱一絕。
疙瘩面湯吃
此面吃法獨特有三種:
一種、干吃,將一疙瘩面放在碗里拌上三分之一哨子,適量辣椒攪拌均勻即可食用,吃起來哨子爛而不碎,面條厚薄均勻,入口回味無窮。
二種、湯吃,將一疙瘩面涮開放進特制的酸湯中,放上哨子,辣椒攪拌均勻就可食用,這種吃法也叫“過橋面”吃起來酸而不暴,酸爽過癮。
三種、將面和酸湯,哨子辣椒放在一起,叫酸湯哨子面,哨子和酸湯的味道融合,使酸湯哨子面的味道美不勝收,吃后讓人拍手叫絕!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