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隔渭河與周至相望,北部為黃土塬,南部是渭河沖積平原。縣城現駐地為普集鎮,但是要看一些古跡,就要去武功的老縣城。從普集鎮往西北,行駛10多分鐘,下一個大坡,過漆水河大橋,就來到武功的老縣城——武功鎮。
武功鎮歷史悠久,文化遺跡眾多。在鎮東門外有一教稼臺,相傳這里是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地方。在鎮的北邊有蘇武墓,蘇武就是武功縣人,出使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去世后葬于此。在鎮中還有一個報本塔,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報其母恩而建。
武功是中華農業的發祥地,因而也誕生很多美食小吃,在武功最常見、最好吃的就美食是旗花面,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道美食武功旗花面。
相傳明孝宗正宮娘娘得了一場怪病,茶飯不思,形容枯槁,眾太醫束手無策。孝宗急切,昭告天下,謀求良方。有一孝子名張味,與八十老母相依為命。母年邁,體弱多病,口無粒齒。孝子遂精心烹調一味酸湯面,面少湯寬,面軟湯煎,胃酸湯清,以雞絲、黃花、蛋花、筍絲、蔥花、海帶作輔料,克食消滯,母食之,頤養天年。張味知道娘娘多食山珍海味,營養果實所致,便持此面進奉皇宮。娘娘嗅之口舌生津,一筷一碗,久病自愈,皇帝目睹,喜不自勝,不僅重賞張味,更把旗花面列入宮廷御宴。又看那碗內臊子菜和菜油黃白綠,色彩分明,挑起面條形如小旗,放進碗內狀似花朵,于是起名旗花面。
后來,弘治年間欽點頭名狀元,官居翰林院修撰的武功人康海,喜食面條,讓自己的廚師向御膳房的廚師學會作旗花面的方法。被罷官后,他帶廚師回故里,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傳開來。
旗花面雞湯味鮮清亮,臊子色艷形美,醋味烹香提神,選上等麥子磨成精粉,面要和硬,揉到一定程度,搟薄,要求光而柔韌,面要切的細如線條。旗花面的制作特點突出,它以雞湯味鮮、臊菜色艷、醋味噴香提神,黃色菜油浮湯一層,面條薄、光、筋,薄如紙,光而柔韌。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講究七個字,即:“汪、煎、清、稀、細、軟、工”。
“汪”,就是油汪汪的汪,說的是湯要飄香;
“煎”,意思是要熱,不能是溫吞吞的;
“清”,是指湯要清亮,不能混濁;
“稀”,就是說湯要多,面要少;
“細”,是說操作的工藝考究,精工細做;
“軟”,就是面片要軟和,不能煮得過硬;
“工”,說的是面上桌的造型要好看。
捧著一碗歷史悠久的旗花面,感受這道獨特的美味,這個時候,你一定會為酸辣可口的旗花面叫好,吃在嘴里,面條柔韌、爽滑,瞬間就征服了你的味蕾,此時的你心里會洋溢出滿滿的幸福感,愿這道百年美食飄香關中大地。
在武功老縣城——武功鎮有一家武功旗花面,據說這是當地最特色的一家。吃旗花面不論碗,而是論盤。一般都是來兩盤,一盤有6碗,碗不大,比茶杯大一些,一盤12元。面條是壓好的細面條,煮熟后,澆上雞湯,放幾絲海帶絲,還有薄薄的雞蛋攤薄切成菱形,再撒點蔥花,端上來后,雞湯透亮,色澤淡黃,味道酸香,尤其是醋味出頭,食后難忘。
當地人講,吃旗花面,只吃面,不喝湯,一般人都能吃個一、二十碗,當地人家逢年過節,過紅白事招待客人都是吃這個。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