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一般人肯定會想白酒我只能喝個半斤八兩,李白斗酒詩百篇,斗酒這還不喝到胃出血呀,其實唐代的酒可不是現在的白酒,而是一種粗加工的糧食酒“稠酒”,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稠酒",各位看官想學習各種小吃的可以聯系小編喲!
稠酒
稠酒,見諸史冊,始于商周時期,至今已三千多年,那時只是不叫稠酒罷了。中國最早的醫藥總集《內經》里,曾多次提到“醪醴”,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漿者叫“撇醅”。
《詩經·周頌》中還記有:“豐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禮。”
《小雅》有“或以其酒,或以其漿”的詩句黍指黃米,梭指糯米;醴,就是一種甜酒,可以貢獻給祖宗和用于各種祭祀。可見,在商周時期,關中地區就已經是黍稻等農作物的盛產區,并且用盛產的黍稻作為釀造稠酒的原料。
《漢書·楚元王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初,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及王戍即位,常設,后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于市’。”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稠酒在漢時已是名酒了。
北魏高陽郡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稱為“白醪”。 盛唐時期,古長安(今西安市)長樂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釀造技藝有了進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飲。宋陸游曾說:“唐人愛飲甜酒”。唐代詩人也多有吟詠,如韓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飲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
傳說唐玄宗攜楊貴妃光臨長樂坊飲酒,味美醇香的稠酒使貴妃傾倒,當即將手中的桂花贈與店主。店主將桂花植于貯酒園中,不料桂枝生根開花,在長安坊繁衍成林,花開時節,桂花香,稠酒香,香溢長樂坊。店主遂將桂花用蜜腌制后兌入酒中,使酒更具特色,清香遠溢。“黃桂稠酒”便由此傳開,至今傳為佳話。
稠酒
陜西農村過年時,家家會蒸好扣碗(條子肉、八寶甜飯、小酥肉、黃燜雞等)、饅頭,自釀稠酒,來客人時把饅頭和扣碗熱一下,每人喝上一碗熱稠酒,方便省時又是待客之道。
1、制作稠酒,一般用苞谷臻(把玉米磨成小粒)或者有錢人家可以用江米加水煮熟晾涼,將小曲壓成面,撒在米上,用兩手拌和均勻。
2、在凈缸(缸內必須潔凈無油污)的中心先直立一只66厘米、直徑10厘米的搟面杖,將米從周圍裝入,拍平,將搟面杖慢慢取出,用手將上口拍壓成喇叭形。用缸蓋蓋嚴缸口,缸口倒入涼開水。
3、溫度保持在30℃左右。使其發酵,當聽到缸內啪啪響聲,并聞到酒香,就好了。
4、成熟的酒醅放在細絲籮上,下面接好鋁盆,加水分兩次過濾,過濾好的水是乳白色,放入鍋中燒開,出鍋時加入糖精(加白糖的稠酒發酸,所以一定要用糖精),即成。
5、稠酒制作全程必須潔凈無油污,不能有油污和未燒開的生水。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