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長千年的面條,
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類,
一碗面條的新生,
親親密密,千絲萬縷 ,
齊齊整整,面面相覷,
這是子子孫孫,代代相續,
來的來去的去,時時相遇,
這是麥子的化身,秋萌夏收,
曾經金黃,也曾經翠綠 ,
健碩之體,卻要粉身碎骨 ,
繽紛精彩,在水火中迭出,
瞑目半餉,且思且悟,
來去碧落黃泉,尋覓面子面孫老祖,
本與麥穗無關,卻是基因錯出,
初饗有餅有饸,原本是稻是粟,
小碾大磨,且甑且釜,
餌片條索,蒸蒸煮煮,
哪方千年饸饹面,添香美味肉鹵,
如今面面俱到,有稻有麥有蕎有粟!
2002年,考古人在4000多年前的古遺址上,發現了一只倒扣的陶碗,翻開以后,他們驚訝地看到一堆盤旋的面條……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因為發掘出4000年前一場突發的災難現場,曾引起各方的關注。同時在災難現場出土了一碗古老的面條,碗底面條保存較好,粗細均勻,卷曲纏繞在一起,直徑大約為0.3厘米,保存的總長估計超過50厘米。它的顏色,還顯現著純正的米黃色。
在實驗室通過分析,確認喇家出土陶碗里的遺物為食物,成分是大量的粟與少量的黍,條狀物是面條,這碗古老的面條是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
中國、阿拉伯及意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源地,但可考的關于面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而且在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制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面條是起源于中國。
說了這么多的費話該說正題了,西安唯典的小編介紹一下全國各地有名的面條:
新疆的拌面(俗稱拉條子,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條,在吐魯番出土)。
山西的刀削面,燜面,貓耳朵,饸饹,剔尖,撥魚,栲栳栳,不爛子等;
北京的炸醬面、龍須面;
河北的龍須面、勁面王、掛面、麻醬面、保定大慈閣素面;
山東的福山拉面,打鹵面(濟南),烤冷面;
陜西的油潑面,“biáng”“biáng”面,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武功鎮的旗花面,扯面,漿水面(漢中);
河南的燴面,道口麻鴨面,糊涂面條,手工面葉,漿面條,熗鍋面,鹵面(俗稱蒸面條)等;
蘭州的清湯牛肉面(蘭州拉面);
內蒙古的燜面; 吉林的冷面、狗肉湯面。
上海的陽春面;
江蘇的南京小煮面、東臺魚湯面,蝦油面,魚湯鱔絲面、南通跳面、鎮江鍋蓋面、蘇州蘇式湯面等;
浙江的杭州片兒川、蔥油拌面、蝦爆鱔面、面疙瘩、溫州長壽面(也叫素面或者索面);
湖北的武漢熱干面、襄陽牛肉面
安徽的板面、魏王面
福建的福州線面、沙縣拌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面、漳州鹵面、泉州面線糊、莆田媽祖面、尤溪大條面等;
臺灣的擔仔面、牛肉面,花蛤仔面等;
廣東的廣州餛飩面(有餛飩、面線合成)竹升面;
香港的撈面(不同于北方撈面)、車仔面、蝦子面等;
重慶的重慶小面;
四川的擔擔面,豆花面,渣渣面(羊馬),清湯面(邛崍),燃面(宜 賓),一根面(黃龍溪),鋪蓋面,麻哥面(武勝);
貴州的豆花面,腸旺面;
意大利的意大利面、通心粉(通心面);
日本的烏冬面、日本拉面。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