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農村,面是地地道道農村人的根,陜西農村孩子,都是吃著面長大的。在農村,農閑的時候婦女們就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說說是非,順便在切磋切磋做面的廚藝。扶風的臊子面和岐山的臊子面,在陜西,都是很有名氣的!外地客人走進關中,就要嘗嘗臊子面,不吃臊子面等于沒到關中,或者說沒來陜西。
可是一提起臊子面,很多外地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岐山臊子面,但是在寶雞,還有一種扶風臊子面,味道也是棒棒的,下面我們和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一起探究一下他們的區別吧!
十里鄉俗不同,扶風臊子面與岐山臊子面亦是有著差異。岐山臊子面突出紅黃白綠黑五色,紅就是紅蘿卜,綠就是蒜苔和蒜苗,黃就是雞蛋皮,黑的就是木耳,白就是白面,具有“薄、勁、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點。而扶風臊子面除過辣子外,其它色香味均有,另外還突出蔥的清香特點。但扶風一般待客做臊子面是不放紅蘿卜的,“紅蘿卜不上席面”,扶風人這樣說。誰都知道多一道調料多一口香,但為何岐山臊子面放辣子?而扶風臊子面為何不放辣子?
扶風臊子面
據悉,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早先,農村人還不知辣子為何物時,岐山臊子面與扶風臊子面是也沒有明顯的區別——都沒有辣子。辣椒明末沿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在西北從西向東從新疆、甘肅進入陜西,才開始栽培,有了大角椒、牛角椒、線辣子。岐山臊子面最早是從這時才出現辣子的。這里就出現一個問題:既然有了辣子,味道香,食欲增,為何扶風臊子面沒有跟進,也搭上辣子呢?
扶風臊子面不放辣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扶風臊子面最大特點是口味淡,鮮味突出,為了一個“鮮”字,不 放辣子,扶風人說,一放辣子易隔味。
原因二:扶風有個法門寺,外地人從北邊、東邊來旅游。來了要吃飯,招待客人時,可能由于客人的原因,不僅扶風人不放辣子,扶風以東做臊子面時都沒有辣子,后成習慣,不改口味,延續至今。
原因三:為照顧老人孩子,口味清淡,不吃辣子。
油潑辣子能大大增進人們的食欲,也使岐山臊子面膾炙人口,而不放辣子的扶風臊子面,同樣讓見不得辣子的人感到鮮美可口,齒間留香,這也是扶風臊子面一直流傳自今能夠存在的原因所在。其實,不管是扶風臊子面還是岐山臊子面,都代表著陜西農村的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亦是扶風和岐山人民的心靈的歸宿,因為那里有家的故事!
岐山臊子面
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您整理了兩種臊子面的區別:
色
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第一眼看到的食物的色澤是很關鍵的。
扶風臊子面為清湯面,湯面沒有紅辣椒油,
岐山臊子面均以辣出頭,湯的表面漂一層油潑辣子。
飄湯
扶風臊子面使用的“漂湯”是大蔥,
岐山臊子面使用的“漂湯”是韭菜或蒜苗。
味
味道是美食的關鍵,寶雞臊子面正是因其味道鮮美受到一致好評。在兩種面食中,
扶風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
岐山臊子面有“薄、勁、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點;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
辣
“油潑辣子一道菜”,陜西人對辣椒的喜愛也到了一種無可復加的地步,吃面有辣椒辣椒才好吃。
扶風臊子面不使用油潑辣子,辣來自于于大蔥、生姜和其他大料,是一種淡香味的微辣,而不是純辣椒味的辛辣。
岐山臊子面會有一層紅紅的油潑辣子;
看完西安唯典小編的介紹不知大家明白了嗎,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一碗湯面端出來時看看面湯紅不紅,紅色的就是岐山臊子面、黃色的就是扶風臊子面。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