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衋彼牽牛,不以報箱。
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就不得不提到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衋彼牽牛,不以報箱”。后來,牽牛星、織女星開始有了人的形態,愛情的靈感充盈其中。
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于中國,是傳統民間重要的節日之一。
七夕節始于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天上的織女與牛郎會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乞巧
七夕節大家都在過,可又很少人知道牛郎織女的原型和來歷,今天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七夕的來歷之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新修的遇仙橋
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情節在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漢代時已有人把它由民間故事整理成詩歌:“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陜西興平是牛郎與織女傳說的發源地,現今興平市東城區子孝村、北門村是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的核心區。牛郎織女的故事,兩千年來流傳于興平,其完整性、真實性,體現了中國鄉土社會農耕文化,象征著人們對于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傳說中的古槐樹
牛郎的原型就是東漢時期的董永,而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樹,依然古樸高大,蒼勁葉茂,酷似《天仙配》電影中的古槐。市北環路北門東堡,沿高干渠坡下尚存遇仙橋。不少中老年人回憶說,遇仙橋西北半坡處曾有雙冢,人稱董永、七仙女墓,后在平整土地時平掉了。南位鎮董家一位老人曾說:“舊時董家榮軸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畫像。”董永的住址稱董家店。
牛郎織女像
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這個故事的原貌是:董永家境貧寒,母親早逝,他和父親相依為命。他為人誠實,勤勞謙遜,村人皆有口碑。后來父親也因病去世,由于無錢埋葬父親,便賣身為奴(答應給財主傅員外做工三年),得錢一萬文,埋葬了父親。附近有一女子,早聞董永勤勞尚禮,孝敬老人,便萌動了愛慕之心,主動提出愿與董永結為夫妻。董永聽罷,喜之不盡,遂成就了這樁美好姻緣?;楹?,同去傅員外家,男耕女織,很快還清了傅家的債務,夫妻雙雙歸來,過起了自己甜美的耕織生活。不知何時,這個原本屬于地地道道的農家故事,卻越傳越神,并披上了一層美麗的神話色彩,演化成了仙女下凡,指槐為媒,金梭織錦,王母拆婚,橋頭送子的“天仙配”。張老指著老槐樹說,董永和七仙女想喜結連理可沒有媒人,他們走到這棵樹下時,老槐樹開口說話,要為他們做媒,于是就有指槐為媒的傳說。所以當地人把這棵老槐樹叫槐媒樹,也就有了“媒仙”。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