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鍋和盆不是在商店賣,是由走街串巷做行走買賣的吆喝著賣,也有串鄉鑄鐵鍋的。
賣鍋的不是擔著挑兒就是推著木獨輪車,擔挑兒賣鍋賣的比較小,最大就是八印鍋,推獨輪車賣鍋就能大到十一印鍋,如果是趕牛車賣鍋,鍋還可以大一些。
無論怎么賣鍋,運鍋的時候都是大鍋套小鍋一個個和套娃一樣,這樣摞起來運走,那就是八印鍋套七印鍋,七印鍋套六印鍋,六印鍋套五印鍋等。
出來買鍋的用哪個尺寸的鍋,他就給你拿哪個尺寸的鍋,你用最小的鍋,他就給你拿套在最里邊的一印鍋,你用口大一些的鍋,他就給你拿第二第三第六或第八,真到你滿意為止。這一口套一口就是從一印到十一印或更大。
那么什么是印呢?鐵鍋的尺寸為什么叫印,鐵鍋的尺寸“印”是農村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沒有官方的認,可分為六印、八印等多種。
關于印的來歷,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整理了資料,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小孩腳印
“印”指的是剛滿月孩子的腳印,鍋的印數是鍋最邊沿的直徑開始算,一“印”大概是10-12厘米左右。炒菜用的是2-4印的小鐵鍋,平常人家做飯的鐵鍋大概都是5-8印,也有一些特殊作用20印的鐵鍋。
二、古代計量單位
因為,“印”與“仞”在讀音上非常相近。而“仞”字不僅最早出現在小篆里,而且后來還成了
古代的一種長度計量單位。《說文》中曾有“仞,伸臂一尋,八尺,從人,仞聲。”的記載。在老時候沒有什么方便攜帶的計量工具,農村群
眾又普遍缺少文化的情況下,好多需要丈量的時候,農民都是用腿和手解決,以“步”、“揸”、“指”、“掌”或“印”來稱呼的。“揸”
是為拇指和食指張開的長度,一揸約為14-18厘米。“掌”和“印”相同,都是手掌的寬度,一掌即為一印,約為8-12厘米。
三、以人口計量
有些鑄鍋人所說的印,實際上應該是人或者飲的音變。幾印鍋,實際上是說一次性能做幾個人一頓飯。大家都知道減灶誘敵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韓國受到魏國的攻擊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主帥龐涓急忙撤軍救援。孫臏得知師兄龐涓撤軍,就建議田忌采用減灶計來麻痹魏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狂妄自大而輕敵,進入孫臏的包圍圈被逼自殺。所以,鍋灶和幾個人吃飯是有著極大的關系的。
印的鍋口徑是一個大致范圍,如6印的鍋口徑580mm,7印的鍋口徑620mm,8印的鍋口徑650mm,10印的鍋口徑700mm,12印的鍋口徑750mm,14印的鍋口徑780mm,16印的鍋口徑820mm,18印的鍋口徑850mm,20印的鍋口徑900mm,24印的鍋口徑920mm。
從1984年2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在全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后開始的。但規范并不能強制農民在日常交流中改變過去已經使用多年,也形成了習慣的非法定計量單位的使用。比如說農民講播種深度,絕不會說厘米,而是說三指或者四指。也是因此,“印”這個對農村老式鑄鐵鍋的稱呼和計量方法,至今還在農村和行業中約定俗成地使用著。
如果您想學習各種陜西小吃技術,比如各種面條、涼皮、肉夾饃、早餐、餅類等小吃技術,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24小時咨詢電話及微信:1331920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