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讀音為dié
咥,是陜西關中一帶的方言土音
是吃的一種方式,
從字面意思看,吃至極致為之咥。
在給您介紹咥之前,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先帶您看看陜西人是怎么“咥”面的。
陜西關中人趁著面沒煮熟的空閑
先把幾瓣新蒜剝好準備著
盯著香噴噴的面端出來了
看著端上桌的
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
咬著牙嘴里咽著涎水
迫不及待的褲子提起
腰帶放松桿子豁圓
凳子挪開不坐
蹲到當間把勢先扎好
端起大碗
鹽撒上醋倒下
辣子調美
趁熱冒著油潑辣子和蔥花的香氣
快速的三翻兩攪
高高的挑起面
歪著頭瞅著面張開大嘴
接住滿口面鼓起腮幫子
西里呼嚕來不及嚼就往下咽
筷子不停直接朝嘴里刨
隨后再就上兩瓣蒜
三口并著兩口就吃完咧
這就是個“咥”
碗底底還有些蔥花末末辣子片片
再倒半碗面湯
順勢一涮美美的喝上幾大口
一股熱氣瞬間從身體里涌起
頭上冒出了久違的汗
嘴里不由自主的吐出一句秦腔
空中飄來三個字
『撩咋咧』!
旁邊的人笑著去收拾桌子
『額滴神啊!』這碗還是燙的哩,這就“咥”面!
從古至今,咥面都是陜西人的飲食習慣,尤其午飯時段,走進關中任何一家面館,都會聽見滿堂呵哩呵嚕的進食聲,場面蔚為壯觀。陜西人將吃面叫咥面,咥(die)是關中的方言土音,是“吃到極致吃到高興”的意思,是通過聲音、動作和表情傳達一種美好而豪放的氛圍,使“吃”這一本能行為通過“咥”的形式變成一種具有地域和鄉土氣息的文化現象。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寫過“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調一碗繎面喜氣洋洋,么放辣子嘟嘟囔囔”,很多影視劇中都出現過老陜做面咥面的場景,電影《三槍拍案驚奇》、電視劇《白鹿原》和前不久的央視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讓觀眾都能隔著屏幕聞見面香,口水直流!
誠然,在陜西關中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老陜每天都離不開面,一天不咥面肚子都不舒坦!
咥是吃的一種方式,從字面意思看,吃至極致為之咥。其基本特征為老碗盛食,“狼吞虎咽”,吃出快樂,吃出氣氛。據觀察和理解要達到咥這一境界,一般需具備如下條件:
第一,身體要好、食量要大;
第二,從事重體力勞動且在餓透之后進餐;
第三,飯菜可口且盛食器物要大。
除此之外咥時不必坐著、準確的姿勢應該是蹲,其次是站著,假若在進食時能發生讓人唾涎的聲音且汗流面臉,如此才是秦人最為標準的咥。
咥是老秦人的習俗,是秦地秦人長期以來形成的進食方式。咥字在字典中有兩種解釋,一為大笑的樣子,讀音為xi(戲)。二為咬,讀音為die;(迭)。而秦人所謂的咥既不是前者,也不完全是后者,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另一種情景,那便是吃出高興,吃出歡樂,吃出幸福,吃出滿足,而且在個人獲得這些感覺之后還要通過聲音、動作和表情向外傳達,形成一種美好而豪放的氛圍,使吃這一本能的行為通過咥的形式變成一種具有地域和鄉土氣息的文化。
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覺得咥這種習俗來源于兩個方面:
第一,秦人與生俱來的豪情與粗獷,事事以大、以多為美,如果與秦腔中的吼聯系在一起,秦人的咥便不難理解了。
第二,咥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在過去,物質并不富足加之繁重的體力勞動,人們需要大量的食物來補充體能,因此大老碗的出現與使用便在情理之中。
至于秦人用蹲或站的姿勢來完成咥的過程,是因為咥僅限于家常便飯,它是一種快餐形式。在以面食為主的情況之下,無需坐席,無需規矩,一老碗干面,便在心急火燎之中吃出了激情,一個個饃饃便在咀嚼與吞咽之中咥出了豪邁。久而久之,咥便成為秦人生活習慣與特色,并且成為秦人一大審美標準,以至于在秦人眼里將那些能吃又能干的人們視為英雄。
咥作為秦人的生活習慣普遍存在于廣大農村,尤其是在農忙時節,這種情景比比皆是:土墻根,槐樹下,石碾旁,大門口……三五一堆,或蹲或站,有的跟前放置一盤青辣子,有的手里拿幾頭大蒜,老碗中面如腰帶,長達半米,對付面條咬嚼成了多余,只靠吸和咽便可完成,常常出現面條一半下咽一半還在碗中的情景。
特別在深秋之際,碗中辣子放的更多,加之大蒜的刺激,用不了多久,熱氣蒸蒸,一個個猶如剛剛出鍋的蒸饃。這不是做秀,也不是表演,是秦人生活習性使然。
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說了這么多,有沒有想咥的感覺,大家趕快去咥碗面吧!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