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團是農家的家常便飯,打攪團很多人都會,但是要掌握好火候,打出稀稠合適的攪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母親是一個喜歡做變樣飯的人,也最愛吃攪團。特別在那個無糧找炊、粗糧細做的年代里,她打的一手好攪團。
有的人打攪團,怕水、面把握不準,就先將面放在盆子里,與水攪拌均勻,然后倒入鍋里而成。而她則是一只手拿勺子,一只手撒面,邊撒邊攪,撒完了后雙手朝著一個方向用力攪,掌握了“攪團要好,72大攪”的基本功。打攪團不僅要打的好,而且火要燒的好,火不宜過大,也不則太小,溫火最佳,兩者缺一不可。大約燒上三四十分鐘,然后燜上一會兒,鍋里面的攬團鼓咚鼓咚直往上翻,頓時,一股熱氣騰騰的香味,散發在空中。令人垂涎三尺。
熱吃的碗里只舀上一半,以便將蒜辣子醋汁子倒進去。頓時,蔥花漂散,辣香四溢。所以,人們把這樣的吃法也叫“水圍城”。把吃不完的全部舀在大小不同的碗和盤子中,次日早飯切成長方條狀,調在一個大品中,一家人圍在飯桌上,吃米飯,就攪團,再加上農家的蠻青菜,真是再好不過的美味佳肴了!有時,中午還把攪團切成方塊,放在燒開的水里,調上作料叫作“煎攪團吃”。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年代里,也相當別有一味呀!打攪團最容易粘鍋底,將鍋里的攪團舀打折干凈后,可不能馬上倒水洗刷,待上十幾分鐘鍋底隨著鍋下的余熱,鍋里的底子就會慢慢地爆烮,干起來也相當好吃,也可能鍋巴的發明和誕生就是從此而來。
兒時最不喜歡吃攪團,但那時候正是“低標準”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是隔三差五用玉米面打攪團。當我放學高高興興跑回家一看,咋又是吃攪團?媽看見我不高興的樣子說:“給你烤了一個麻杠子饃,先夾點豬油吃,再吃點攪團看行嗎”?我的童年就是在早上吃的“滿天星,中午吃的鋼絲繩,晩上吃的水圍城"的生活中而渡過的。
女人一般都喜歡吃攪團,人常說:“瓢里洗臉服袱子擦,娶下媳婦像阿家”,老伴和媽媽在打攪團上是一脈相承,娘們倆在吃攪團上能吃到一塊,要是覺得這兩天口淡了,那就是打攪團,漏蝌蚪。中午做飯問媽吃啥,她總是說:“你看,只要是說吃攪團,媽就會笑咪咪說能行"。
老伴隨我進城也十幾年了,有時回到老家,常常被村婦們邀去吃攪團。只要家里來了她的好友姊妺,她以都是攪團盛情招待和回敬的。同樣都是搬入家屬樓買的鐵鍋,別人家的還好好地用著,而我家兩個都用破了。現在樓拆鍋移了,她也常用電飯鍋打攪團,從來沒影響她過吃攪團成癮。
我從一個不愛吃攪團的人,也變成了一個數日不吃常思念的常客。盡管,童年的攪團有點苦澀。但是攪團還是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快樂,它不僅是一頓美餐,更大的是一種情結。人常說一個鍋里攪稀稠,攪的是一種緣分,團的是一種情誼,攪出友情,化掉糾結。攪也難免有些碰撞,但不攪不成團,只有攪成團,形成力,社會和家庭才能團團圓圓,和諧美滿。人生如做攪團,關鍵看你會攪不會攪,攪好了成團,攪不好就糊了。但愿人生在這個社會大環境里,攪得完美,攪的精彩!
想了解和學習攪團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68,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