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鎮(原名集征店,又叫圪針店),位于綏德縣城東北方向50公里處,距青銀高速20公里。傍黃河,靠長城,扼秦晉,控蒙夏。自古以來就是“三秦門戶,京津屏障”。素有“一天能走兩省六州縣,過來過去要歇圪針店”的俗語民諺,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和經濟地位。
吉鎮是一塊美麗的土地。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把這里的山川原野雕鑿的形勝險要、雄渾瑰麗。老鷹山、鳳凰山、高家山、鰲頭山四座大山,像四張巨大的屏障,分列東西南北四方;清水河、十里河、龍鳳河三條小溪沿溝而行、繞村而過,滋潤著這塊土地,養育著這方黎民。硯峁、圪溜嘴、樓峁、懸渠、前后龍天廟六條大溝,縱橫交錯,構成了吉鎮“四山相碰,兩坪夾鎮,二水繞洞,一字長蛇”的基本格局,成為陜北黃土高原腹地典型的山區集鎮.不朽的文化底蘊。村里曾有過金華寺、玉帝廟、關帝廟、魁星樓、陽臺則等名勝古跡。近年來新修的鳳凰山祖師廟,不僅氣勢宏偉、廟宇巍峨,而且集中了許多碑匾、石刻等文物古跡,既是一個群眾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一處新的人文景觀。介紹了這么多,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可不是介紹吉鎮旅游的,小編的本行是做小吃的,今天要給大家說說的是吉鎮的美食水炒羊肉。
陜北的羊肉非常有名,羊肉面、羊雜碎、羊蹄蹄……甚至還有全羊宴。但說起水炒羊肉,綏德吉鎮可是獨一份。
來吉鎮沒吃過水炒羊肉,那就等于是白來一趟。水炒羊肉,顧名思義,烹炒時不用油只用水,故名“水炒羊肉”。水炒羊肉是綏德吉鎮著名的漢族小吃。用鮮嫩的前胛或后腿肉,輔以花椒粉、辣椒粉、生姜絲、大蔥絲等佐料制成。
一是快,烹炒時間只需一兩分鐘;
二是香,味道醇厚,越吃越香;
三是鮮,不腥不膻,口感新鮮;
四是嫩,酥軟幼滑,易嚼易化。
吉鎮一家老字號的大師傅告訴我們,任何羊肉的做法,肉是關鍵,水炒羊肉也不例外,選上等羊肉,不宜肥,太肥會炒煉成油,以前后腿為好。羊肉切絲,紅辣椒切絲,鐵鍋燒紅,倒入少量清水,將羊肉絲與紅辣椒絲一齊下鍋,快速攪拌,使所有肉絲均能與熱鍋接觸。隨即放蔥花與香菜末,大約三分鐘即可出鍋裝盤。此菜無湯,不膩,鮮嫩可口。肉要精,刀工要細,鍋中的清水要放得恰到好處,火候更要恰到好處,切忌肉里夾雜白筋。水多了,炒起來肉中帶水,不行;水少了,沒有炒熟,卻要炒焦,即使炒熟了,卻也炒老了,咬不動。
水炒羊肉拌面、就餅皆宜,下酒、配飯猶佳。吉鎮大街小巷的小飯店都紛紛推出這道特色菜,而現在,吉鎮的水炒羊肉已經成為吉鎮人接待親友的一道招牌菜。
關于水炒羊肉,民間還有一個故事,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吉鎮供銷社來了客人,需要招待吃飯。吉鎮在綏德稱得上是個大地方,先前曾是陜北高原對內對外一個很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一段時間里,幾乎每天都有山西、寧夏和天津商賈幾十幫駱駝隊路過這個小鎮。所以流傳過這樣的順口溜:“一天能走兩省四州縣,來來回回要歇葛針店”。“葛針店”就是吉鎮,是由于當地方言的緣故而念轉了音所致。不過,這早已是歷史的輝煌了。而到了這個暫時困難的年代,小鎮更十分冷清,來了客人,連供銷社這樣的部門,竟然犯愁食堂無油,難以給客人炒一個菜。當時供銷社食堂的廚師叫劉步信,是個聰明人,他想出個辦法來,用水炒。既然能用水炒雞蛋,也許可以用水炒羊肉。試驗了一下,還行,有點爆炒的意思,好像比爆炒更香。那時的客人也沒吃過多少高檔飯菜,覺得很不錯,老實夸獎了幾句。隨后,這水炒羊肉便在綏德地面上流行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這個綏德特色的菜,更是風行全縣,差不多所有的縣城鄉鎮飯店,都有這道菜,大多數的綏德婆姨都會做這道菜。當然,經過無數人的反復制作,這道菜也有了很大改進,人們總結出這么幾條:肉要精,刀工要細,鍋中的清水要放得恰到好處,火候更要恰到好處。切忌肉里夾雜白筋筋。水多了,炒好了,肉中帶水,不行;水少了,沒有炒熟,卻要炒焦,雖然炒熟了,卻也炒老了,咬不動,都宣告失敗。總而言之,這是一道依靠廚師豐富經驗烹調的地道中國菜肴,水要少許,少許是多少,沒有明確規定;爆炒的時間要短,短到多少時間,沒有明確規定。中國菜肴就是中國菜肴,不能像肯德雞,無論到哪家店吃,都是一模一樣的分量,一模一樣的口味,中國烹調是藝術,譬如泥人張的手工藝品,一件一個模樣。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