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炕饃是伴隨漢陰歷史傳承至今的傳統名小吃,遠近聞名,漢陰炕炕饃烤出來色澤亮黃,薄、香、脆、酥。最最可貴和不可思議的是,純天然食品自然保存三個月以上不壞,照樣還可以吃。漢陰人把它作為走親訪友的重要禮品之一,大街上到處可見炕炕饃小店。
炕炕饃又叫芝麻餅,陜西安康地區漢陰縣蒲溪鎮漢族傳統小吃之一,是一種圓形或長方形的烙餅。圓形似滿月,叫作圓炕炕,碗口大小,邊厚中薄;長形似神牌,叫做長炕炕。饃上面粘滿芝麻,餅上每隔指許,剁有似斷非斷的刀印。炕炕饃,營養豐富,不干不硬,不頑不軟,脆酥噴香,老少皆宜。
炕炕饃原名扛炕饃,又叫芝麻饃。是炕熟后為遠行而準備的一種即食食品,歷史上位于川、陜、鄂交界處的陜南交通十分不便,民間商品全靠肩挑背抗,從古都長安運回,往返需數月,途徑原始森林秦嶺,荒無人煙,氣候溫差較大,一般食品很難隨行。游商家眷為了讓常年在外奔波而無法吃上香美可口飯菜的 家人在途中平安、吉祥,就采用生長在漢江邊小麥面粉、菜籽油和芝麻烙制出粘滿芝麻的圓圓大餅,供途中食用。芝麻象征滿天的星星,圓形象征團圓,來寄托對家人的思念之情。由于采用天然木炭置于特制瓦片上焙炕而成,且因易于攜帶,故名炕炕饃。
炕炕饃是怎么來的呢?據傳,明成化年間由關中三原縣遷漢陰西壇的溫氏,善作面食,有一年要送子赴京趕考,為備干糧發面烙饃,溫母忙得團團轉。一不小心,將合面案上的菜油碗弄翻,油浸入了面團中,她索性把油浸的面團揉好放在一邊,重新合面發面。待面發好,準備炕饃時,她無意中將油浸面摻合在一起,搟成一個個薄餅,面上撒些芝麻、五香粉、鹽面,放在平底鍋中炕。不料炕好的餅,竟與烙餅、燒餅口感不同,香酥誘人,帶往京城,盡管路途遙遠,需時兩三月,不僅沒有壞,還讓同科學子品嘗后贊不絕口。溫子金榜題名,榮歸故里,便命名此餅為炕炕饃。后來,小吃攤點,將炕炕饃推向市井,并在起酥、餅形、剁刀痕使五香粉、鹽面入內、啟用鐵鏊兩面烘烤等工藝上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改進,才最終成型。
據民國年間蒲溪炕炕饃名師傅曾結巴說,炕炕饃起初為了出門遠行或行軍打仗帶干糧的需要,打制的是盾牌狀的長形炕炕,用一種近似船形的鐵鏊烘烤,一次炕的多。后來為民間饋贈需要,才出現了用圓形鐵鏊打圓炕炕。制作炕炕饃,是傳統工藝,手工操作。雖然它與一般的芝麻餅有相同之處,用的都是普通面粉的發面,但所不同的是發面里摻進了油酥。這個油酥很有講究,一般人難諳其竅,是漢陰蒲溪名炕炕饃師傅的專利;油酥制作的好,餅子才能酥脆噴香,耐貯藏不變質。起油酥只能用上等菜油,千萬別用豬油;用了豬油,炕炕饃必不能久存放,并出現異味。市井中有未加或少加油酥的炕炕饃,一眼便能辨別出來,其口感及內在質量必然大減。切莫將此餅當成了正宗炕炕饃。
炕炕饃做起來并不復雜,主要原料選用漢陰本地特產的面粉、菜油、芝麻。
制作炕炕饃,完全是傳統工藝,手工操作。主要原料選用漢陰本地特產的面粉、菜油、芝麻。面粉用老面發酵,充分揉搓。雖然用的是普通面粉的發面,但在發面里摻進了油酥。油酥用菜油、堿、五香料等與面粉和就;這個油酥很有講究,一般人難諳其竅,是漢陰名炕炕饃師傅的專利;油酥制作的好,餅子才能酥脆噴香,耐貯藏不變質。起油酥只能用上等菜油,千萬別用豬油;用了豬油,坑坑饃不但難以久存,還容易出現異味。芝麻要去皮。制作時切面于案板上,捋成小坨,用木制搟面杖搟成中間薄、四周稍厚的圓形或方形餅坨,餅上每隔指許,剁有似斷非斷的刀印。涂水沾芝麻后,放入上下兩面炭火的鐵鏊中烘烤,翻動一兩次,至餅面發黃,芝麻起脆香即成。
漢陰炕炕饃,色澤金黃,酥脆香甜,芝麻香濃,營養豐富,不干不硬,不頑不軟,脆酥噴香,攜帶方便,老少皆宜。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