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芥菜,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紫花碎米薺的全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東部等地。具有散瘀通絡,祛濕,止血之功效。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痹痛,黃水瘡,外傷出血。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狀莖細長呈鞭狀,匍匐生長。莖單一,不分枝。基部傾斜,上部直立,表面具溝棱,下部無毛,上部有少數柔毛。基生葉有長葉柄;小葉3-5對,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的形態和大小相似,長橢圓形,長1.5-5厘米,寬5-20毫米,頂端短尖,邊緣具鈍齒,基部呈楔形或闊楔形,無小葉柄,兩面與邊緣有少數短毛;莖生葉通常只有3枚,著生于莖的中、上部,有葉柄,長1-4厘米,小葉3-5對,與基生的相似,但較狹小。總狀花序有10幾朵花,花梗長10-15毫米;外輪萼片長圓形,內輪萼片長橢圓形,基部囊狀,長5-7毫米,邊緣白色膜質,外面帶紫紅色,有少數柔毛;花瓣紫紅色或淡紫色,倒卵狀楔形,長8-15毫米,頂端截形,基部漸狹成爪;花絲扁而擴大、花藥狹卵形;雌蕊柱狀,無毛,花柱與子房近于等粗,柱頭不顯著。長角果線形,扁平,長3-3.5厘米,寬約2毫米,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果梗直立,長15-20毫米。種子長橢圓,長2.5-3毫米,寬約1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介紹完了“石芥菜”這種中藥,各位看客肯定想“石芥菜”和石夾菜有什么關系呢,其實“石芥菜”就是石夾菜,勤勞的陜西人把這種中藥做成了美味佳肴,將石夾菜從石縫里采來洗凈,再用開水煮燙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湯,放一到兩天就制成了灰綠色的漿水石夾菜。如果將它配以姜末、蒜瓣、花椒粉等作料做成臊子 ,然后下碗農家手搟面,調上石夾菜漿水臊子,吃起來酸中帶辣,并有一股嗆嗆的芥末清香,讓人回味無窮,胃口大開,真可謂爽口、爽胃、爽心、爽肺。我想,當年南宋詩人陸游也許是游玩鳳縣時,吃了一碗石夾菜漿水臊子調和的面條,才寫下“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潔,豈役七尺軀,事此膚寸舌”的絕美詩句的吧?
“干腳棒”、“石夾菜”和“漿粑饃”,便是“舌尖上的鳳縣”的代表。這三種佳肴的食材,或產于風柔、雨潤、鳥語、花香的農家村落,或產于云白、水清、草肥、林密的山間溝底,是徹徹底底的綠色無公害食材,只要你嘗過一次這里的美食,就會誘得你想把鳳縣的四季菜肴都細細品嘗,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另有文章介紹了“干腳棒”和“漿粑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小編的頭條號“唯典餐飲美食文化”。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