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安,總能想到熱騰騰的羊肉泡饃,這已經成為古都的一張最負盛名的美食名片,那么,西安還有什么別的泡饃嗎?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很多,比如葫蘆頭泡饃、老鴰栿泡饃、面辣子泡饃、稀飯泡饃、糊辣湯泡饃、羊雜湯泡饃、粉湯羊血泡饃、戶縣辣子疙瘩泡饃、渭南豆腐泡饃、西府豆花泡饃…,不過今天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您介紹的可不是這幾種泡饃,而是比較少見的麻食泡饃,當地人一般稱之為麻食泡或者麻食菜。
醬香撲鼻口涎水,油潑辣子色味美;
即吃辣子又僦蒜,抱著老碗滿頭汗。
這首詩是對麻食泡饃最好的寫照,華陰除了知道華山和華陰大刀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數這個麻食泡比較感覺興趣(其它兩個較常見)。華陰麻食菜,當地人稱作麻食。用麻食泡饃或泡鍋盔食用,這就是麻食泡。麻食,也指麻食泡。很多外地人把刺蛹(刺蛹:用指頭將小面丁刺成的小面筒,形狀像蠶蛹,所以叫做刺蛹。)叫做麻食,其實兩者是不一樣的。自古歷來,麻食是華陰老百姓喜歡食用的一種傳統美食。早在華陰工作過的人,過上一段時間就重回華陰專門品嘗麻食,吃了華陰麻食回家工作都有勁兒。
麻食,也叫作麻什或者麻什子,是我們陜西人常吃的家常便飯,麻食這種面食的歷史可追溯到元代,當時叫禿禿麻食。賈平凹先生在《陜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我們關中人稱它為麻食,貓耳朵。在《舌尖上的中國》上也有對麻食的簡介,如果大家看過《爸爸去哪》就知道田亮曾為自己的女兒做了一碗美食就是麻食。可見南方人對麻食的留戀。麻食的選料以橋面或者白面為主,麻食的做法分兩種,一種為精吃,一種為懶吃,所謂的精吃是有一定的歷史,歷史上搓麻食會選擇干凈的草帽上,這樣搓出來的麻食造型漂亮,而現在為了方便會選用壽司簾或者蓋簾,有幸去農村的話可以看到老一輩人或許還會使用草帽,所謂的懶吃就是將面切成小塊以手搓之,麻食的做法不僅可以煮著吃,還可以炒著吃,燴著吃,在吃法上我們關中人喜歡加入豬肉,而往北的陜北人喜歡加入羊肉食用,麻食既可以葷著吃,也可以素著吃,還可以像聰明的華陰人一樣泡饃吃,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隨自己喜好來吃。
抗戰時期,蔣緯國帶兵駐防三河口時,每遇禮拜,來華陰廟辦差時都要吃華陰麻食,不吃麻食不回營。民國三十年(1941),陜西省警察局局長馬國華回鄉競選國大代表,專門和郗俊等人來“麻食泡饃”店吃麻食。招待親朋吃飯都在這里,一時間,顧客都要排隊吃飯。陜西衛視、華陰宣傳部都曾拍攝過專題片,宣傳華陰麻食泡饃的特色文化。華陰麻食泡饃,醇香濃厚,松軟可口;油潑辣子,色澤紅潤,勸香鮮美,飄逸十里;顧客食用,回味無窮。
麻食泡做起來雖不是很麻煩,但也做工精細:先熬一鍋骨頭湯,當有顧客點餐時,把提前泡好的粉條(當地八一村的紅薯粉條,據說是華陰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之一,品質好,耐水煮)放到骨頭湯里,煮上一會后,撈到碗里,加入海帶和調料(蒜末、姜末、油潑辣子、食鹽、胡椒粉、香醋等),澆上骨頭湯,放入油炸豆腐干、豆腐、蔥絲和香菜等。
麻食泡用料主要是:粉條,白豆腐(或油炸豆腐),蔥節,大肉。用的調料主要是:食用油、食用鹽、豆瓣醬、油潑辣子、味精、蒜末、十全調料(花椒、小香、西葵、丁香等配制,并磨成粉狀)。
制作工藝:
第一步:備料
把白豆腐切成丁、油炸豆腐切成絲、大蔥切成段、蒜切成末、生姜切成末,分別放在盤中;取出適量干粉條,用溫水浸泡柔軟放在水桶里;把各種調料分別放在碗里;把燒餅切成塊放入碗中,豆腐絲放在燒餅塊上。
第二步:備湯
在鍋里倒入適量食用油,加熱到一定溫度,倒入適量豆瓣醬爆炒。然后加入足夠的水,加熱至沸,放入鹽、味精、十全調料等。
第三步:制飯
把豆腐丁、大蔥段放入湯鍋中煮沸,放入浸泡好的粉條。然后用沸湯將碗里的燒餅塊淘(湯)三遍,即刻,用勺子將豆腐、粉條、蔥段撈到碗里,澆上湯汁,加入生姜末、蒜末即可食用。有些顧客喜歡吃菜僦著燒餅吃,不需要切成塊。喜歡吃辣子的,碗里加些油潑辣子。
麻食泡饃麻食做工精細,色味俱全,碗面漂一層油潑辣子和飄香的大油珠子,似云版上的明星,又若錦緞上的寶石。透過油層,碧玉般的豆腐塊、黃金般的粉條、銀白色的蔥節、火黃色的蒜沫若隱若現,切成塊的鍋盔饃埋在下邊,手一端碗,香氣撲鼻。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