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是陜西非常有名的一種面食,曾在《舌尖上的中國》上過境,而對于吃過岐山臊子面的人,則無不為它那薄細筋滑的質地、酸辣鮮香的味道所吸引,用陜西方言來說,那就是嘹咋咧。而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陜西岐山人,對岐山臊子面更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
岐山臊子面又名澆湯面。相傳周朝建立初期,天下剛剛太平,在岐山源下渭河畔,卻出現了一條兇惡的蛟龍,經常出沒傷害百姓。人們對這條吃人的蛟龍恨之入骨,周文王得知后,帶領部將一聲令下,大伙一起張弓放箭,蛟龍的兩眼被射瞎,喉嚨被射穿,掙扎一會兒,就從空中跌落下來。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龍抬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塊,放進幾十口大鍋里調成蛟肉湯,所有人都將面條撈在碗里,周文王親自掌勺舀湯給眾人食之。這樣,萬余人都嘗到了蛟龍肉。從此,人們沿用這一生活習慣,將肉食剁成小塊,燒炒而食,并將這種肉丁做成的膳食稱作臊子,以求得四季平安,興旺發達,這種吃法世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岐山臊子面在關中農村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待客主食,在陜西以其經濟可口而深受顧客的青睞。它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從湯的味道上講是酸、辣、香;二是從加工的面條上講是薄、筋、光;三是從食用的整體上講是煎、稀、旺。其基本制作工藝是:面條要用手搟成,并達到面薄條細、筋韌光滑、軟硬適度的標準;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姜、食鹽、調料面、辣面和陳醋炒透即成;并把豆腐、黃花菜、木耳炒好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面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就是面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
最絕的是臊子面的吃法,有二個風俗:一是吃前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要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二是臊子面用小碗奉上,碗里的面條只夠吃一口,不喝湯,湯端回去倒在鍋里,吃第二碗又將原湯澆在碗里,如此循環。給客人的面條一碗一碗上,要有好幾個孩子不停的跑著侍奉。一頓飯一個人要吃上好幾十碗,這樣侍奉送飯的孩子就要來回跑上幾十趟,有時用一木盤上八九碗吃完再上,吃面條不喝湯的特點是湯的美味大家共品,不能讓一二人喝光,這樣的吃法就得了個不雅的名字“口水面”和一個稍雅的名字“一口香”。不過現在除農村辦紅白喜事,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外,其它家庭或招待客人,以及餐館、酒店等地方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
岐山臊子面香飄千里,那里有家鄉的味道,還有媽媽的味道。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岐山臊子面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68,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