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問小編:你是做餐飲培訓的,整天教別人做各種小吃,五谷是什么?
一下子把小編難住了,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的小編趕緊查了一下資料,總算明白了,現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編查到的資料是,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但是問題出來了,如果最初五谷有麻,麻能吃嗎?唯典的小編所在的城市是陜西西安,也是中華民族的龍興之地,周秦漢唐首都可都在西安,西安地處秦嶺以北,是真正的北方城市,但是西安古代產水稻,著名的秦鎮米皮可是西安的特產。所是小編認為“稻、黍、稷、麥、菽”是五谷,五谷中肯定有稻。
現在五谷大家都明白了,“稻、黍、稷、麥、菽”分別是什么,西安唯典的小編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中國水稻播種面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產量則占一半以上。栽培歷史已有14000~18000年。為重要糧食作物;除食用穎果外,可制淀粉、釀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業及醫藥用;稻稈為良好飼料及造紙原料和編織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藥用。
這個小編就不用介紹了,估計很多人天天都在吃。
黍,shǔ,從禾從雨。亦稱“糜子”。 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黍,禾屬而黏者也。——《說文》。按,今北方謂之黃米。
黃米又稱黍、糜子、黃米、夏小米、黃小米,有糯質和非糯質之別,糯質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質黍,稱為穄,以食用為主。原產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照字典的解釋,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后很黏。黃米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飯和釀酒。黃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黃米是要高于小米的。人們拿它當江米使,有些地方還拿它做糕待客。
黍稷無成。——《國語·晉語》。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則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與稷別。
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本草綱目》
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菰。 稷之本草綱目 稷,粟也。——《爾雅·釋草》注
說白了,稷就是谷子,產出來的是小米,小米和黃米有點像,但是不黏。
谷子(學名:Setaria italica):屬禾本科的一種植物。古稱稷、粟,亦稱粱。一年生草本;稈粗壯、分蘗少,狹長披針形葉片,有明顯的中脈和小脈,具有細毛;穗狀圓錐花序;穗長20~30厘米;小穗成簇聚生在三級支梗上,小穗基本有刺毛。每穗結實數百至上千粒,子實極小,徑約0.1cm,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黃色,卵圓形籽實,粒小多為黃色。去皮后俗稱小米。粟的稃殼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俗稱“粟有五彩”。廣泛栽培于歐亞大陸的溫帶和熱帶,中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
小米亦稱粟米,古代叫禾,是谷子去殼后的產物,因其粒小,直徑約1.5毫米左右,因此得名。
小米又稱粟米,古稱粟,又叫粱,是中國古代的 “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人喜愛的主要糧食之一。小米分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小麥是三大谷物之一,幾乎全作食用,僅約有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麥的地區,中國是世界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2010年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位居第二的糧食作物(6.51億噸),僅次于玉米(8.44億噸)。
小麥產出的是麥粒,磨好后是面粉,這個也不用過多介紹了。
菽是一個漢字,讀作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后寫作“菽”,成了形聲字,“艸(草)”為形旁,“叔”為聲旁。“菽”為豆類的總稱。
黃豆又名大豆,原產中國,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亦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古稱菽,中國東北為主產區,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植物蛋白質的作物。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 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