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一般來說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大家介紹幾個關于筷子的傳說與故事。
這一傳說流傳于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么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只神鳥,于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并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chǎn)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xiàn)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jīng)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商朝的紂王,是個出名的昏君。他整日燈紅酒綠,性情又不好,動不動就要殺人。他用飯時,菜燙一點,湯冷一點,廚子就沒得命了。就為這個,他殺了不曉得幾許廚子,就連妲己也膽戰(zhàn)心驚,每次用飯時,總要先嘗一嘗再給紂王吃。
有一次,桌上有一道紂王喜歡吃的菜,妲己吃了一口,太燙了,正想換,紂王已經(jīng)到了。妲己情急智生,暫時想了一個措施,從頭上拔下二根金釵,用它夾了菜遞給紂王吃。這一夾一遞,菜就不太燙了,紂王吃了蠻興奮,妲己以為這是一個好措施,就叫人用金子做了兩根短棒,專供自己和紂王用飯吃菜用。
當時不叫筷子,叫"箸"。這事傳到大臣耳朵里,也就跟著學,可用金子做太貴,就改用銀子做。慢慢地這事又傳到了民間,老黎民哪里用得起金的,銀的?便又改用竹子做了。竹子做的既不輕易斷,又不輕易爛,人人用得起。
后來,大家嫌這個"箸"字不好聽,東西"蛀"了還好得了,不祥瑞,就叫"快"吧。又因是竹子做的,就在"快"字上加個"竹"字頭,成了"筷"。
這個傳說流傳于東北地區(qū)。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發(fā)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斗,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jié)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xiàn)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chǎn)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隨手采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于荒野的環(huán)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于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jīng)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xiàn)。這是人類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必然發(fā)展規(guī)律。從現(xiàn)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經(jīng)過4000余年的發(fā)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jīng)過歷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虛構、夸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chuàng)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shù)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時代,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甚至于千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普遍使用的餐具。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fā)表一些陜西傳統(tǒng)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