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其特點是料重味醇,湯鮮味濃,饃筋爽滑,香氣四溢,誘人食欲,是一味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
泡饃是土生土長的西安吃食,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饑渴難耐,囊中只有一餅,餅冷口干,難以下咽,街邊一家賣羊肉湯的老板,見之不忍,給了他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掃頹廢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后,嘗遍世間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房仿制,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現今的羊肉泡饃。據說趙匡胤吃后龍顏大悅,成為每天定點菜品,廚師長封了萬戶侯,估計是世界上首位因為推動飲食文化發展而封侯的人,可惜沒法考證,要不然中國就又多了一個世界最早推動飲食文化發展的人。
泡饃味道厚重,回味無窮,外觀豪放簡單,內在卻精致復雜。充分體現了陜西人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又心靈手巧;既老實,又圓滑;既吃苦耐勞,又懂得享受的生活態度,羊肉泡饃也是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最愛,遠行回西安后總要去先吃一碗泡饃。
其實泡饃吃法也是有講究的,掰饃有掰,撕,掐,揉,搓等12種手不一(其實隔夜饃饃比新鮮的更好),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您簡單介紹一下,想學習泡饃也可以聯系小編喲。
羊肉泡的傳統做法有四種:
口湯:平時吃的都是口湯,吃完之后碗底余一口湯,故名口湯。
單走:有的食客要一碗羊肉湯,不要煮饃進去,單拿餅就湯吃,這叫單走。
干泡:要一碗羊肉湯,不煮饃,把饃掰碎泡著吃,這叫干泡。
水圍城:湯寬的吃法,碗里都是湯,饃在湯中間冒一個尖尖,就象水圍著城一樣。
一碗好的泡饃,首先須先有一鍋煮制成的好湯,好湯的制法當然是商業秘密,每家泡饃館都有些區別,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五種香料。而煮肉工藝也特別講究,先要將牛羊肉反復漂洗,浸泡約5小時,切成約5斤重的大塊,再把牛羊肉入鍋,下舊調料袋提味兒,大火煮約4小時,肉塊入鍋,換新調料袋,加蓋壓實,旺火燒開后煮2至3小時改用文火燉約6小時,待湯濃肉爛,出鍋上板備用。
饃的要求是“色白不生,皮黃不焦,入湯不散”,做到形、香、色、味俱佳。泡饃是特制的,稱饦饦饃,一個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面,一份發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面,就泡不成了。
有的假行家會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如上所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干拔、口湯、水圍城,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即可。
掰好的饃,按食客要求的種類標記好,由服務員放到后廚,配上滑爽的粉絲,民間說法,粉絲有吃的時候帶出湯里的香氣作用。
加牛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高級一點的(西安都稱之為“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干等配料。放到灶臺旁邊等待師傅加湯煮沸。這樣一大碗自己親手掰好的泡饃,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紅褐色的牛羊肉、黃色的金針菜、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
湯伴著碎饃煮沸后,師傅在鍋里翻轉,受熱要均勻。
香氣四溢的泡饃準備出鍋了,師傅盛好遞給伙計,端出灶臺。碗內排放有講究:端上來的泡饃應是泡饃墊底,粉絲覆成網形,佐以蔥花、香菜、牛羊肉擺成魚形在最上面。
“老陜”的吃法是,從一邊一點一點“蠶食”,這樣能始終吃出鮮味。吃時,還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嗜好,調入糖蒜,或香菜、辣子醬、芝麻油之類佐料。吃后飲“高湯”(即原汁湯加粉絲燴制而成)一碗,異香滿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
真正的吃家是這樣吃的,吃到一半,感覺有些膩的時候,吃一顆糖蒜,挑一點辣醬拌在饃中(拌的量以一兩口吃完為宜),然后用送的湯清清口,然后繼續吃,這樣才不影響口味,現在還有小炒泡饃,酸辣口味,也是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最愛。
配料羊肉的肉質,味醇,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后余味無窮 ,又有暖胃之功能。吃羊肉泡饃熱性冬天比較好,如果夏天吃有點上火建議沖泡金花茯茶為宜。
牛羊肉泡饃與一般食饌不同,烹飪技術要求很嚴格。烙饃、煮肉、切肉、煮饃等工藝,一絲不茍。與肉合烹的“饦饦饃”酥脆干香,入湯不散。用餐之前,顧客須把“饦饦饃”掰成碎塊。掰饃講究越小越好,這是為了便于五味入饃。一些牛羊肉泡饃館有的已使用碎饃機。把饃掰碎后,再由烹飪師烹制。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來西安的朋友們一定要嘗嘗,未必要去大店,其實很多西安路邊的小店味道都是不錯的。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