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文化悠久,各種美食也是流傳了千年,提到陜西美食,簡直不勝枚舉。可是提到陜西的每個市,你知道他們的招牌美食都是什么嗎,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xùn)中心的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陜西十地市的招牌美食。
其實,很多人在提到陜西、西安的第一印象就是“羊肉泡饃”。本地人最難忘的是羊肉泡的肉爛湯濃,還有就是自己親手掰饃的樂趣。干泡還是水圍城隨便挑,再放點兒辣醬,就個糖蒜,配著解膩的酸梅湯,還有更嫽滴事兒么?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泡饃。古稱"羊羹",西北美饌,尤以陜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饑,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qū)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陜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陜西名食的“總代表”。
主要原料:優(yōu)質(zhì)牛羊肉、坨坨饃。制法:用優(yōu)質(zhì)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小指蓋大小的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食用時佐以糖蒜、辣子醬、芝麻油、香菜等。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后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吃泡饃最佳時間為清早及上午,一方面此時肉湯最鮮最濃,味道最佳,另一方面泡饃稍難消化,不適宜晚上吃。
咸陽三原縣的好吃的很多,隨便想想都能抓出來一大把。但是今天小編要特別隆重介紹一個不是很出名但是很好吃的夾饃:老漢喜!
何為“老漢喜”,何為“臘汁肉夾饃”。臘汁肉夾饃肉夾饃,源于古城西安著名小吃,有中式漢堡美譽。實際它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fā)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而在陜西境內(nèi),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肉夾饃得以存在,那就是咸陽地方特色小吃-----“老漢喜”。
臘汁肉夾饃固然好吃,但對于年令大、牙不好的老年人卻對此食敬而遠之。于是,花店巷一高姓人家好動腦子,愛鉆研,想讓夾肉這種食品成為老年人喜愛的小吃,經(jīng)過多次試驗,終于制作出了松軟、易消化的合頁餅,兩頁之間蒸制時涂上清油,用時極易分開,出售時合葉并夾入上好臘汁肉,老年人吃了喜笑顏開,連連稱好,此食品遂稱“老漢喜”,老漢喜是一個統(tǒng)稱,其實就是荷葉餅加饃。老漢喜在清末民初在咸陽市就特別盛行。后來又發(fā)展為合頁并夾菜,夾雞蛋、花干等,品種甚為豐富。成為咸陽早餐桌上的主要食品。陜西有句俗話----有牙沒鍋盔,有鍋盔沒牙,就是由此得來。足以體現(xiàn)老漢喜的所有優(yōu)點,以及老年人對于他的喜愛,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xùn)中心的小編也喜歡吃這個。
一直覺得漢中的熱米皮比我們一般吃到的涼皮更有味兒,大約是和熱度可以更好地發(fā)散香味也有點兒關(guān)系吧!最喜歡的是熱米皮軟糯溫潤的口感和芹菜段、豆芽辣子的爽脆,再用油潑辣子和醋這么一拌……只能說誰吃誰知道!順便,聽說熱米皮、菜豆腐、花生稀飯組成的漢中套餐才是正確吃法哦~
漢中熱米皮,在漢中當?shù)胤Q“漢中熱面皮”,是陜西省南部漢中地區(qū)漢族特色米制食品之一。漢中面皮相傳始于秦漢,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漿,上籠蒸成薄皮兒,趁熱抹上菜籽油,切成條狀,依個人口味調(diào)入油辣子、味精、精鹽、醋、醬油、蒜泥 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即熱面皮。
當?shù)厝怂^的“漢中熱面皮”一般主要采用米漿為原料,偶爾也有以小麥面粉調(diào)漿(當?shù)胤Q“面面皮”)或在米漿、面漿中混以其它淀粉制作的,但未強調(diào)“面面皮”的均為米漿制作。
踅面是渭南地區(qū)獨有的,也是當?shù)厝藰O為偏愛的風味小吃。這個字念“xué”, 有的人寫成“旋面”,是因為“旋”字在合陽方言里念“踅”。當?shù)赜芯湓捳f“不吃踅面不看線,等于沒去合陽縣”,可見還是很有代表性的。
踅面是陜西省合陽縣及渭南地區(qū)獨有的,為當?shù)厝藰O為偏愛的風味小吃。踅面歷史悠久,相傳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xùn)|魏王豹時,為解決 10 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fā)明此面。踅面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糧,做成面條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數(shù)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
如今,社會發(fā)展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踅面也稍有講究了。踅面都在小飯館里賣,且大多同時經(jīng)營面皮、米線等其他小吃,也不再現(xiàn)場直播,而是前堂用餐,后面都隔了操作間。桌凳也換成了青一色的專用于餐館的高桌、高凳。人們也更不用象行軍打仗那樣,在吃飯上計較時間長短,何況超市里各種各樣的方便面讓人能挑花眼。但踅面仍然受人青睞。
陜西這么多面食大家都愛咥,但是要問哪個是第一名?恐怕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不過有種面能在形、色、香、味上都站得住,還有“薄筋光、煎稀旺、酸辣香”的特色,這也就只有寶雞的岐山哨子面才能當之無愧了。光看看紅紅的辣子油、聞聞酸香撲鼻的湯就已經(jīng)要讓人流口水了!不過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xùn)中心的小編提醒大家,岐山臊子面酸辣出頭,不愛吃醋的朋友們可不要輕易嘗試。
關(guān)于臊子面的故事
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陜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陜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jīng)過數(shù)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zhàn)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饑餓的人們?yōu)閼c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面集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于是在以后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后來擴展至其他節(jié)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fā)展。
沒錯,這就是讓全國觀眾口水流一地的黃饃饃!看著黃澄澄的就喜慶,再點綴個紅棗豆沙啥的,看著就想咬一口!不光是口感松軟帶甜,還是用糜子面發(fā)酵的,營養(yǎng)豐富,也不怕難消化了。想想是不是覺得現(xiàn)在的甜點都弱爆了?
綏德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山高溝深,土地貧瘠,資源稀少,綏德百姓多少年來過著并不富裕的生活。但綏德人心靈手巧,粗糧細做,硬是把些雜糧五谷做成了色香味美,香甜可口的食物,讓人百吃不厭。
黃饃饃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糜子性味甘、平、微寒、無毒,不僅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黃饃饃原料由糜子面發(fā)酵,包裹蒸煮好的紅棗、豆類擠壓摻和成的豆棗泥餡蒸制而成,口感松軟帶甜,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因其顏色呈黃色,所以名為“黃饃饃”。
黃饃饃是榆林很多縣區(qū)農(nóng)村冬日里必做的一種美食,它像陜北炸油糕一樣,普遍得沒人關(guān)注,直到《舌尖上的中國》讓黃饃饃紅遍全國。
延安的軟米油糕也是漢族特色的糕點之一,它又叫年糕、棗糕,原料和黃饃饃差不多,都是糜子,可咸可甜,可炸可蒸,吃起來有糧食本身的清香。據(jù)說當年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延安人民就是用油糕來款待紅軍將士的。
制作過程:
將軟谷米或九谷米冷水浸泡后碾成粗粉,入籠蒸熟,取出揉合,再加入紅棗泥,即為棗糕。
由黍科糜子、大棗精制而成,經(jīng)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食用時佐以白糖和粉湯。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對此就有生動的描述。
“天下美味都吃遍,唯有耀州窩窩面”,銅川好評度最高的就是耀州窩窩面了。很多人把它當成了麻食,猛一看是有點像,圓圓的很可愛,其實它是用筷子頭“搗”出來的,不像麻食那么費力。要是能吃上一碗,絕對會讓人絕對窩心又舒服~
窩窩面是陜西省耀州區(qū)的漢族名菜。成品面形渾圓,漂浮碗內(nèi),湯清味鮮,紅綠相映。始于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耀州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
窩窩面問世純屬偶然。清代道光年間,耀縣城內(nèi)恒盛飯館大師傅田豐科是位烹調(diào)高手。一日店內(nèi)客少無事,他突發(fā)奇想:用雞蛋和好面,搟切成小方丁,然后用筷頭頂住面丁從拳心穿過,面丁便呈窩窩頭狀,再配上蘑菇、肉絲、木耳等佐料,燴煮成面。拿出讓食客品嘗,大家一致贊不絕口,這便是原始的“窩窩面”。后因年代久遠,幾近失傳。20年紀80年代城內(nèi)五一食堂廚師宋伍存仔細琢磨,復(fù)將此道名菜推出,備受歡迎。
土豆是一種怎么做都好吃到讓人淚流的事物,精明的商洛人制作洋芋糍粑也是堪稱一絕的。煮熟、搗碎,就是綿軟好吃的洋芋糍粑了!你可以配合酸菜湯、辣子等一起吃,洋芋控絕對要吃!
糍粑,本來是南方人用一種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柞水縣鳳凰古鎮(zhèn)的糍粑是用洋芋做成的,是當?shù)厝讼那锛竟?jié)的主食之一,本地人把它叫做“調(diào)和飯”。山里人習慣了他們的洋芋糊湯飯,一旦來了客人便以“硬糍粑”招待客人,糍粑亦成為陜南乃至陜西的一道名貴風味小吃。
商洛人制作洋芋糍粑堪稱一絕,即以土豆為主要原料烹調(diào)的膳食。制作時先將土豆去皮蒸熟,然后將蒸熟的土豆放入盆里或石窩里、碾子上,用木捶搗碎,使之成為粘性很強的闐干糊狀物,既細又綿軟,則成為洋芋糍粑。
每年六七月,山里人從青青的玉米行之間挖出一筐筐新鮮的洋芋,刮皮洗凈后放于鍋內(nèi)蒸熟后舀出,在村子附近的河邊找尋一塊巨石,將蒸出的洋芋倒于石頭上用錘子邊砸邊撩水,等洋芋漸漸變得晶亮且又有一定黏度時,再放入盆中拿回家用刀切成條狀,配以佐料招待客人。夏季可以涼吃,冬季可以放進熱湯里吃。鳳凰古鎮(zhèn)的糍粑如今已做進省城甚至大江南北,但倘若要吃地道的洋芋糍粑,還須到古鎮(zhèn)的鄉(xiāng)村去,定會讓你一飽口福。
這是一道霸氣的菜,端上來就讓人移不開視線的那種。而且確實真材實料,不僅好吃,而且好吃的還很多!看下原料吧:全雞(土雞)、豬蹄、蓮菜、紅白蘿卜、黃花、木耳、香菇、雞蛋餃子、水發(fā)墨魚及其它干菜。這道菜盆大、有葷有素、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是當?shù)厝朔昴赀^節(jié)的必備菜,看著就喜慶!
紫陽蒸盆子,最早發(fā)源于紫陽縣漢王鎮(zhèn),先是漢江艄工歇腳歡聚時的薈菜,后來發(fā)展為除夕團圓飯上的壓軸菜。紫陽蒸盆子是陜西安康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作。紫陽蒸盆子制作頗為講究,原料須有全雞(土雞)、豬蹄、蓮菜、紅白蘿卜、黃花、木耳、香菇、雞蛋餃子、水發(fā)墨魚及其它干菜,調(diào)料油有大茴、草果、桂皮、花椒、干辣椒、食鹽等,用盆具盛之,用大鍋隔火而蒸,原料和調(diào)料分步入盆,時間最少不能低于4小時。這道菜原汁原味,湯醇肉香,色香味俱佳。紫陽蒸盆子,用料之糜費,時間之冗長,程序之繁瑣,做工之講究,稍有差遲則口味大逮,非一般地域所能為,它當之不愧地成為最具特色的紫陽傳統(tǒng)大菜。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xùn)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fā)表一些陜西傳統(tǒng)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shù)、配方、設(shè)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