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蘭州牛肉面(外地朋友一般叫牛肉拉面,但蘭州人聽起來會很生氣的),我們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基本上很多人多多少少都吃過,這種面感覺哪個地方好像都有,價格也很便宜實惠,味道也還可以,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一種基本面食了。
但是在天津,人們最喜歡吃的卻是一種名叫“黃湯拉面”的面條。很多天津人都說自己兩天不吃就想即使搬走了,也要每天回來吃一碗黃湯拉面。究竟黃湯拉面有什么魔力,能這么吸引人呢?
黃湯拉面,顧名思義湯是黃色的。黃湯拉面是咖喱味兒的,天津人比較認這種味道,80年代的時候河南人做的最多,當時人們把這個叫做混湯面。黃湯拉面,這個湯必須有油,開始炸的是蔥油,加上蔥頭、胡蘿卜、芹菜葉子、香菜、青椒在里面,蔬菜有種清香味,吃起來比較順口一點。
炸蔥油的時候,開小火,慢火細燉,熬一個多小時,等到蔬菜全部炸到金黃之后撈出來,要過濾的一點渣都不能有,最后加入咖喱粉,40斤油兌一斤咖喱粉,再加上已經熬白了的骨頭湯,黃湯拉面的湯就做出來了。拉面就跟蘭州牛肉拉面的拉面一樣,是需要人手工拉制出來的,吃起來非常的勁道。
“黃湯拉面”要加咖喱,咖哩起源于印度,是印度菜最重要的調料。咖喱一詞來源于泰米爾語,是“許多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其來源自然顧名思義。西餐廳有咖喱牛肉、廣東菜喜歡吸收東南亞和印度菜的風味,所以有咖喱牛肉片這道菜。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來吃黃湯拉面之后就愛上這個味道了,只是非常遺憾自己家鄉沒有這種飯店。也有很多天津人,天天過來吃黃湯拉面,對他們來說這種面是非常家常的味道,而且兩天不吃就非常想念,即使有些人搬到其他地方住了,也會經常回來吃上一碗黃湯拉面。
其實最早當拉面剛剛開始在天津普及的時候,是沒有“黃湯”這個詞的,因為那時候所有的拉面都是黃色湯底,所以大家覺得拉面就應該是這樣子。
可在近十多年,以馬蘭、東方宮為代表的西北清湯拉面大行其道,老味的拉面很不好找了,于是天津拉面很快分成了兩派,以天拖阿利,黃河道益民,解放南路美玲為代表的“黃湯拉面”;以洪湖里,西市大街長河,西湖道繼祥為代表的“清湯拉面”。
黃湯拉面不像蘭州那般清淡,醇厚的骨湯偏咸,要是再加勺辣子,黃湯就變成了紅湯。不過由于咖喱的特殊味道,湯里自身就會帶著微微的辣,如果一點兒辣都吃不了的,怕是無福享受這黃湯拉面了。
希望黃湯拉面能夠走出天津,開到其他的地方,把這種美味帶給更多的人,就像蘭州牛肉拉面那樣,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黃湯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