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面食中,蘭州牛肉拉面、山西刀削面和岐山臊子面,堪稱中華面食三絕。岐山臊子面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吃法特別,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確實值得一吃。
岐山臊子面也是西安唯典隔兩天就要培訓的主要項目之一,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正宗岐山臊子面的來歷。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孕育出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八百里秦川”誕生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岐山臊子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陜西民間流傳的諺語這樣描述臊子面:“岐山手工臊子面,搟面特薄似蟬翼,抻得纖細如發絲,水沸下面滾三滾,撈到碗里一窩絲,放上臊子澆上湯,只吃面條不喝湯,酸辣味美饞死人。”仔細說來,就是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必須做到“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個字。
面條必須是手工搟制而成,要做到“薄、筋、光”,即面薄條細、柔韌筋道、光滑順溜。臊子湯是岐山臊子面的靈魂。臊子原指肉末,現按照配料的不同,可以分為肉臊子和素臊子,岐山臊子面主要使用肉臊子。首先將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薄片,在熱油鍋中翻炒,加入鹽、生姜、陳醋、辣椒面等調料炒熟。再炒好豆腐、黃花菜、木耳、胡蘿卜,放在碗中作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然后切成菱形小塊。臊子的顏色講究一紅、二白、三黃、四綠、五黑,即紅色的胡蘿卜、白色的豆腐、黃色的蛋皮、綠色的蒜苗、黑色的木耳。面條煮熟后撈入碗中,澆上滾燙的湯,放上臊子和雞蛋,再撒上點蒜苗作為漂菜,再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辣椒油、醋和鹽,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臊子面就完成了。“煎、稀、汪”指的就是面湯滾燙、湯多面少、熱油覆湯。臊子面吃起來的口感是“酸、辣、香”,分別來自于岐山醋的酸味、油潑辣子的辣味和臊子的獨特香味。
岐山臊子面的來歷根據《岐山縣志》提供的說法是,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陜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陜西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時期,周文王在岐山每天除了算卦以外,偶爾也外出狩獵。有一天,周文王得知渭河邊上有一條蛟龍經常興風作浪,殘害黎民百姓,使得數萬人流離失所。盛怒之下的周文王大怒,便讓士兵們放箭,最終將蛟龍射死。
周文王走進一看,這條蛟龍有好幾千斤,這對好久沒有打牙祭的周文王來說簡直不要太開心,于是文王命人將蛟龍抬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塊做成蛟龍湯,周文王親自掌勺,從此老百姓們便安居樂業的生活在一起了。
其實這個故事肯定不會是真的,但是這個套路岐山人倒是學的溜極了,據說有一年當地的樹林里鬧一種害蟲,以當時的農藥根本殺不死它。結果林業局的某位領導親自出馬抓了幾只做研究,順手油炸,隨后嘗了一口,覺得還挺好吃的,于是兩年之后,蟲患便滅絕了。
說回周文王斬蛟,其實蛟龍存在于世界就是為了讓英雄們去砍的,至于砍多少,那就看人們編故事的能力如何了。
其實文王斬蛟的故事并沒有說完,剁碎了的蛟龍被煮在湯鍋里,導致其實岐山臊子面中的面倒無所謂,但是肉湯卻是有限的,不斷添水的肉湯對于后分到湯的人來說極不公平,因此人們在吃完面以后,會順手將面湯倒回鍋里,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在肉湯的滋養下吃到蛟龍肉了。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