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糕是陜西很有名的一道特色小吃,在西安的街頭巷尾很容易就能找到甑糕,甑糕吃起來香甜可口,而且很有韌性,頗受外地游客的稱贊。
說起甑糕的名稱,按照漢語詞典里的解釋,“甑”讀zeng,四聲,是古代一種蒸器,底部有小孔,可以放在鍋上蒸制食物,相當于現代的蒸鍋。但西安唯典小吃培訓的小編不知何種原因,在陜西關中一帶卻把甑叫作鏡(jing,四聲),所以,甑糕便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甑(鏡)糕”,但這種甑糕卻與也是原產于西安的鏡糕不一樣。
據《古史考》中記載:“黃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可見,“甑”在原始社會后期已經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時代發展為“銅甑”。鐵器產生后,“甑”又由青銅改為鐵制的。從此,“鐵甑”就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云:“北人用瓦甑,南人用木甑,夷人用竹甑。”。而現代多以質、木制甑具為主,無論材質怎么變,甑大致的形狀從古至今都沒有太大變化。
甑糕歷史悠久,它是由3000多年前西周的“糗餌粉糍”演變而來的。《周禮·天宮》中有羞籩之食糗餌粉糍的記載,“粉糍”是在糯米粉內加入豆沙餡蒸成的餅糕。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并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脈相承。唐宋以后,糕類食品越來越多,既有麥面的,又有米面的,有豆類的,也有蔬果的。即使糯米糕,也從形狀、味道等方面分了數十種之多。各種糕都有自己的名稱,有的以用料為名,有的以形狀為名,而甑糕,則是以獨特的炊具為名的。由此也可見,甑糕這一傳統吃食的獨特風味和別具一格的手藝傳承。
孫儷在《那年花開月正圓》里喜歡吃的那口子軟糯香滑,棗香濃郁的就是甑糕。
甑糕的形色味俱佳,營養豐富,滋補性強,是我們關中地區一道老幼皆宜的傳統小吃,而且婦孺皆宜,人人喜歡,百吃不厭。
就在當下,出售甑糕的叫賣聲還在大街小巷回響。喜愛甑糕的人一年四季、一天三晌也吃不厭,有些人更喜歡把甑糕當作早點的佳品。試想,一大早吃上一盤香甜軟糯、美味可口的甑糕,心情會有多么舒暢,精神會有多么飽滿,連帶著生活和工作也無比快意。也許,這便是甑糕自身的魅力和它對關中人的誘惑吧。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的師傅說美味的甑糕,投資小,利潤可觀,外地如果沒有這個項目的話,可以選擇經營這個特色美食,不需要開店,小吃車就可以做,備料簡單。提前做好,只管售賣就行,少少的投資就可以做生意。
想學習甑糕技術,聯系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24小時咨詢電話及微信:1810928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