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狹義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其實商洛雖地屬陜南,但市區民俗風情幾乎與關中一致,所以商洛、甘肅的平涼慶陽、河南靈寶廣義來說也是關中。
關中在五關之中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并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半個多世紀。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后,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花饃
“有花饃就有事,有事就有花饃”,這是關中鄉間流傳的一句俗語。花饃,也叫“面花”、“禮饃”、“窩窩花”,是民間面塑藝術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尤其是在陜西關中農村流傳甚廣。
花饃
“是誰的手兒巧氣多,那是八旬的老婆婆,梳兒剪兒一盤盤,揉搓掐捏真靈活。面疙瘩捏成了金元寶,貓兒兔兒會唱歌。”一首童謠唱出了關中民間農婦的心靈手巧,也道出了以花饃為載體的多彩陜西民俗文化。
花饃
因北方盛產小麥,為此,民間就遺留下來蒸花饃的習俗。花饃,不同地區叫法不同,也有稱面塑、面花、捏面人等。流傳在民間的花饃,用小麥面發酵,捏制成各種人物、動物、花卉等造型,用紅棗以及各種豆類加以點綴,放入鍋內蒸熟,趁其柔軟時再施以彩繪,好看的花饃就算做成了。這些既能食用,又能作為禮物饋贈親友的花饃,是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也最具地域特色的種類之一。
花饃的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一個大的18寸花饃一般需要花費一周時間制作。首先從做花開始,但在做花之前一定要構思好你需要用到什么花,比如孩子滿月或者結婚這種喜事,一般需要用到牡丹花、蓮花、梅花。花確定了還要想用什么吉獸送祝福,孩子滿月有老虎和金魚,婚嫁多為龍鳳。做好花后就要開始蒸底座了,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軟硬適度,做好的花一定要給它們刷上一層油,這樣不僅保存時間會更長,而且顏色會更加鮮艷利于觀賞。擺樣插花后花饃便做好了。
就花饃的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粗獷豪放、淳樸的民風,都體現在了花饃的造型藝術上。這些花饃的形態、用途、色彩與當地的民俗風情聯系緊密并發展變化。按照習俗,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捏花饃已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以示慶賀。這些花饃,大都出自農村及城市家庭主婦之手,尤其在結婚、生子、祭祀和過各種民俗節日時,家家都要蒸制花饃,根據需要制做成人物、動物、花卉、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由于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一大批捏制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制作花饃工具簡單,一般用農家的梳子、剪刀,配料一般用紅豆、紅棗等。逢年過節,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過歲,婚喪嫁娶或獻奠祖先,在農村有制作花饃(也叫面花)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記得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舅家就要騎車送到花饃,現在小編已經很多年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了。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