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勺客”是關中方言中對廚師的稱謂,因為廚師的主要道具是掌勺,故以勺來代之。藍田烹飪,淵遠流長。藍田廚師,萬古流芳。
勺勺客
“藍嶺東來灞水前,萬古乾坤展新顏。佳肴美饌來何處,神州名廚在藍田。”
陜西藍田中國廚師之鄉
千百年來,他們橫刀縱馬,馳騁天下,在陜西、在中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舞臺上,盡展風彩,為人類飲食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藍田,地處八百里秦川中部,毗臨陜西省會,古屬京畿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全縣耕地遼闊,農耕文明發達,物產豐富,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民勤勞聰明勇敢,富于創新精神,在長長的歷史發展中,一種嶄新的技藝在這塊土地上應運而生,不斷發展,同藍田玉齊名,這便是聞名遐邇的“藍田廚師”...“要找藍田同鄉,大小衙門廚房凡是冒煙的地方,就有鄉黨”,民謠中這樣說道。
遠在115萬年前,聞名中外的藍田猿人就懂得了利用天火,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歷史,進入到火烹時期。史前文化時期,華胥氏部落已顯示原始文明。伏羲氏不只創設八卦,教人推演天地萬物變化,認識宇宙自然法則,而且“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被譽為飲食文化的始祖。
藍田廚師群體沿革有千年的歷史積淀,從史料記載來看,始于唐宋,成于明清,興于民國,輝煌于現代。因此,藍田名廚高師之多,烹調技藝之精,服務范圍之廣,無與倫比,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廚師之鄉”。
《國史補》載,唐長安“兩市日有禮席,舉鐺釜而取之”。這“禮席”的“行廚”多是京畿白鹿原(藍田)人。《紫桃軒雜綴》載:“唐有靜尼,出奇懇以盤釘,簇成山水,每器占輞川圖中一景,人多愛玩,不忍食”。按《清異錄》作者陶谷所說,這個將王維《輞川圖二十景》再現于大型組裝花色拼盤的“靜尼”,就是唐代后期藍田水陸庵“香積廚比丘尼梵正”。由此看來,唐時藍田已出“行廚”和“僧廚”,當是不爭的事實,只不過沒有形成群體而已。
藍田為何多廚師?藍田老鄉一致的看法是:窮。藍田雖然與西安市接壤,但山地、坡地、旱地占了80%多,且又人口稠密,長時間中,確實窮得叮當響。在家里填不飽肚子,就得出去討口飯吃,這是自然之理。出去干什么?又因一步就跨進這西北最大的城市,這城市對廚師的需求量又很大,所以不少人就干了廚師,于是就有“藍田人窮巧討飯,一把菜刀走州縣”之說。藍田縣黨史辦的同志還認為,在舊社會,這同文化教育落后也有關系。遠的不說,民國以來,藍田交通不便,教育不興,就是出了名的。貧窮逼著人出門謀生,文化低又不好干別的事,比如經商做小生意,也得會記賬算賬,寫個簡單的信函。兩眼一抹黑,想也想不到這里。可給人家做飯,卻不一定非識字斷文不可,而且進了大飯館,總是從拉風箱干起,沒文化不要緊,有力氣又肯出力就行。這樣三年五載,十年八年,慢慢就拿起刀把勺把來了。許多同志又補充說:還有一個原因是引進。先前有一些人出去當了廚師,隨后便有更多的人經他們介紹,跟著他們走上了飲食業這一行當。總體來說,藍田多廚師,原因是一窮二白三引進。
“歷史上,藍田廚師就遍及全國各地,名家高手如云。明崇禎皇帝、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御廚中皆有藍田人。王承恩、李芹溪、侯治榮等藍田廚師曾名噪京城。
人文藍田山水藍田
“要找藍田同鄉,大小衙門廚房凡是冒煙的地方,就有藍田鄉黨”民謠中這樣說道。
我國有四個縣被稱為“廚師之鄉”,其中之一就是藍田縣。早在明清時期,陜、甘一帶就有“藍田勺勺客有名”的說法。藍田縣被稱為“廚師之鄉”是民國時期才出現的。解放以后這種說法不僅在陜西地方性報刊、廣播、電視上經常出現,而且被收入全國性權威典籍之中,成為陜西經典烹飪文化的一個亮點。
“廚師之鄉”顧名思義,即出廚師的地方。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從事烹飪行業的人員數量多;二是該縣名廚高手輩出。 就人數而言,各個時期藍田縣究竟有多少人在外從廚?至今無從考證,但是在藍田縣從事廚師職業的人最多,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據在灞河沿岸及白鹿原一帶走訪調查,民國時期三十戶左右的村莊中總有十多人至二三十人在外從廚;兄弟三四人中只留一人務農,其余都出外謀生,其從業途徑仍以廚師為主。在民國時期西安流傳著“要找藍田的同鄉,大小衙門廚房;凡是冒煙的地方,都有藍田鄉黨”之說,當時在西安的軍政機關、事業單位、工廠、學校、商號以及有身份、有錢人公館的廚房里,用的是清一色的藍田人,最起碼也是以藍田籍廚師為主。據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月記載,西安飯館業同行公會對全市有店堂、有字號名稱的飲食行業作過一次調查登記,當時在西安開設飲食行業的有陜西40多個縣的人,而藍田籍開辦大、中、小型飲食行業的竟占百分之二十一。這些餐飲業從經理到廚師幾乎全是藍田人。在外縣、外省人開設的大、中型飯店酒樓,都有藍田籍廚師主廚,這還不包括藍田人占比例更大的那些分布在大街小巷專營風味小吃的飲食攤點。另外,民國至西安解放初期,藍田還有一批名廚高手,不在單位固定工作,而是作為“行廚”,專門包辦機關團體、社會組織舉辦的臨時性會議以及有錢人家婚壽慶之類的宴會。當時西安鐘樓東南不遠的三意社劇院門外有一片臨街空場,每天晚上七八點到十一點左右,總有許多的藍田“行廚”懷揣一把廚刀,在這里聚集,互相介紹工作,西安需要臨時廚師者也常來這里雇請,類似今天的勞務市場。因三意社地址在騾馬市街中段,西安人將每晚藍田廚師在此的自由聚會戲稱為“羅馬會議”。藍田人外出從廚遍布于西安、陜西、西北各省乃至全國。明、清之際的北京皇宮,民國時的南京、重慶,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駐世界各國使館和今天的東、西方各大城市餐飲業市場都有藍田廚師的足跡。
中國廚師之鄉
最后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以一首詩來結束這篇文章
八百里秦川,十三朝古都。
藍天白云,山水藍田。
溫泉碧玉,人文藍田。
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
藍田勺勺客,刀勺闖天下。
清水煮白菜,藝高人膽大。
無色又無香,有滋還有味。
川鹽晉醋,秦椒魯蔥。
洋縣黑米,太湖茭白。
中寧紅枸杞,韓城大紅袍。
金華兩頭烏,北平心里美。
娃娃菜娃娃魚,雞頭米佛手瓜 。
新疆雞南京鴨,武昌魚秦川牛。
中華特產何其多,幾道小菜請君嘗。
興平醪糟汁,開缸味正好。
紹興女兒紅,越陳味越醇。
吃菜喝酒,賞花吟詩。 池中撈月,太白已醉。
中華美酒何其多,未飲人已有醉意。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