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陜西省地級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于陜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轄漢臺區(qū)、南鄭區(qū)、城固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略陽縣、寧強縣、西鄉(xiāng)縣、鎮(zhèn)巴縣、洋縣2區(qū)9縣。
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zhèn)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陜南地區(qū)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jīng)濟區(qū)和成渝經(jīng)濟區(qū)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素有“漢家發(fā)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春秋時期,漢中為蜀地,后為楚奪得。楚國憑此地四塞之險,而能與秦抗衡。戰(zhàn)國時期,漢中成為秦楚的互爭之地,至秦惠文王十三年,秦國最終奪得漢中,去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秦末,劉邦忍辱負重來到漢中,就封漢王,憑借漢中的地利,收用巴蜀,操練士卒,進而暗渡陳倉,還定中原.為日后漢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漢初年, 張魯據(jù)此,憑險自雄,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與朝廷分廷抗爭長達20余年.之后蜀主劉備率軍北上漢中,擊潰曹軍,在此自立漢中王,終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豈知帝業(yè)高, 煌煌漢中起”,陸游對漢中在兩漢,三國時的重要歷史地位,作了如此高度的評價并非過譽.再整個唐代,漢中一直是巴蜀的屏障,關中的后援。唐僖宗,唐德宗都因躲避戰(zhàn)亂而駐扎在漢中,在此休養(yǎng)生息,關注和左右著朝廷的安危。宋室南遷,漢中以其形勝之地,而成為南宋朝廷的抗金重鎮(zhèn)。愛國將領吳玠,吳璘以秦嶺為屏障,扼守險關要隘,遏制了金兵的南進,維持了朝廷的延續(xù)。縱觀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漢中對歷代戰(zhàn)略家,軍事家進軍西南,統(tǒng)一全國,推動朝代的更替和社會的進步,在戰(zhàn)略位置上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漢中城的歷史也十分悠久。他的形成可以上述到公元前771年。所謂鄭民南遷,因居此而有南鄭之稱。秦厲公二十六年,秦“左庶長城南鄭”,這是關于漢中筑城的重要記載。劉邦為漢中王時對漢中城進行了擴充。其時“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內(nèi)有小城,南憑津流,北結(jié)環(huán)雉,金鏞漆井,皆漢所創(chuàng)筑”。近年來,在漢中市內(nèi)出土了許多漢代的陶制水井圈和下水管道,證實了漢城于今城基本同址。
漢代以后,歷代多有修城之舉,尤其是明代洪武三年,知府費震在宋城的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了重修,基本上奠定了漢中城今日的格局,清代除沿用明城墻作防御外,還在商業(yè)繁華的東關修筑土城,與府城相連,構(gòu)成了城外有城的特殊格局。直到六十年代,明代城墻仍然保存得比較完好。
漢中古城,自秦漢以來“人民叢聚,城郭巋然,樹表分道,列為市里,四通八達,路區(qū)相連”。至清代,這里商賈輻揍,會館林立。“雖繁盛不及長安,亦陜西第二都會。” 市內(nèi)鋪面頡比鱗次,行店大院古老深邃。反映著城市專業(yè)街道特點的傘鋪街,碗鋪街,管子街,皮坊街,會館巷等至今都沿用其名。諸多的民居街巷,庭院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風貌。
漢中小吃,主要包括粉皮子、漢中菜豆腐、漢中面皮、石門麻辣豆瓣魚等。不過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今天介紹的可不是漢中美食,今天給大家介紹漢中市兩區(qū)九縣名稱的由來。
因古漢臺而得名
古漢臺,位于漢中市東大街。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四月,劉邦在南鄭(今漢中市)就漢王,此地曾為劉邦駐馬畢之所。西漢立國之初,漢中太守田叔在此“置名材,立官室”,為劉邦建造了行宮。后人稱之為漢臺。
解放前,今漢中市區(qū)一直為南鄭縣治。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之日即析南鄭城郭(即:原城關鎮(zhèn)、漢水、石馬二鄉(xiāng)),置南鄭市,南鄭縣治東遷十八里鋪(今漢臺區(qū)鋪鎮(zhèn))。1954年1月,南鄭市改為漢中市,這是漢中作為城市名的開始。1959年全國并大縣時,將南鄭縣全部及褒城縣、黎坪中心區(qū)之一部并入漢中市;1961年9月恢復南鄭縣建制,并以漢水為分界南北劃分;1964年8月改為漢中縣,1980年9月重改漢中市;1996年6月改為漢中市漢臺區(qū)。
鄭民南奔,故以南鄭
其名始于春秋初年,前770年,居住在今陜西華縣一帶的鄭國人,因犬戎入侵,國破,一部隨周平王東遷進入今河南境內(nèi),是為“新鄭”(今河南新鄭市);另一部分向南沿秦嶺谷道進入漢水上游,是為“南鄭”。《水經(jīng)注》亦有“(鄭)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的記載。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始置縣(治今漢中市區(qū))。解放后,南鄭縣城遷至鋪鎮(zhèn)。1958年—1961年南鄭縣曾一度被撤銷,并入漢中市。1961年9月恢復建制時,縣城乃遷周家坪(今縣城)。
取“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始置成固縣,取“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古代“成”“城”通假,南朝劉宋時加“土”于“成”,相延迄今。
因“沔水”而得名
秦漢時期,漢水被稱為“沔水”。西漢初,在今縣城東舊州鋪始置(年代暫無考)沔陽縣(水之北稱“陽”)。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改興州(治今略陽縣)為沔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遷沔州于今勉縣舊州鋪。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為沔縣。1959年全國并大縣時,將原褒城縣褒河以西地區(qū)及黎坪中心區(qū)部分并入;1964年9月,因“沔”字生僻難認,經(jīng)國務院批準改“沔縣”為“勉縣”。
因洋川而得名
據(jù)《漢中府志》載:“洋以川名,舊治在西鄉(xiāng)祥河之上,祥河之川,其后改祥為洋”。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始置洋州,故址在今西鄉(xiāng)東南20里處的祥河(今涇洋河)岸上。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洋州遷至今洋縣縣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降洋州為洋縣。
因西鄉(xiāng)侯張飛而得名
三國時,劉備曾封張飛為西鄉(xiāng)侯。后,蜀漢設南鄉(xiāng)縣(年代暫無考)。晉太康二年(281年),因西鄉(xiāng)侯張飛“曾寄采食于此”而改名西鄉(xiāng)縣。
原名“寧羌”,取“寧定羌氐”之意
寧強,古代曾為羌、氐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綿谷縣(治今廣元市)北部置金牛縣,治通谷鎮(zhèn)(今大安鎮(zhèn))。此為寧強設縣之始。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平洮州(今甘肅臨潭)羌亂后,設寧羌衛(wèi)(軍事駐地)于徽州(今甘肅徽縣);據(jù)地方志釋義:“其曰寧羌,蓋亦輯寧氐羌,以羌之永寧耳。”三十年(1397年)九月,遷寧羌衛(wèi)于羊鹿坪(今縣城);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設寧羌州,州、衛(wèi)并存。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為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元旦改為寧強縣。于右任先生曾為此題寫新縣名曰“安寧強固”。1959年并大縣時,將原黎坪中心區(qū)大部并入。
“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
秦漢時,為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三國時,諸葛亮派大將陳式筑武興城,這是略陽筑城之始。東晉太元十一年(382年),設東益州武興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東益州改為興州。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詔改興州為沔州,順政縣改為略陽縣,略陽之名即延續(xù)及今。
處巴山腹地,“境內(nèi)有大小巴山,置縣以鎮(zhèn)攝之意”,故名鎮(zhèn)巴
東漢和帝永元七年(95年),為“定遠侯”班超的“采食之邑”。清嘉慶七年(1802年),分西鄉(xiāng)縣南二十四地置定遠廳。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為定遠縣;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因安徽、四川、云南也有定遠縣(四川改為武勝縣,云南改為牟定縣),即改為鎮(zhèn)巴縣。
因境內(nèi)有“留侯祠”而得名
明清以前,本名“劉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析鳳縣南部置留壩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留壩縣。1958年撤銷,并于鳳縣;1961年恢復原境,將原并入漢中市的褒城縣東北部(即馬道區(qū))劃入縣境。
因原縣城在佛爺坪(今周至縣厚畛子鎮(zhèn)老縣城)而得名
清道光五年(1825年),劃周至、洋縣部分地區(qū)設佛坪廳。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為佛坪縣;民國十五年(1926年),因匪患猖獗而遷縣城于袁家莊(今縣城)。1959年曾撤消并入洋縣、周至、石泉等縣;1961年9月恢復原境 。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fā)表一些陜西傳統(tǒng)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