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緣廣大(http://www.yespx.com/),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陜西,賞月、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開樽拜明月,把酒話團圓。中秋佳節是人們寄托思念、表達美好感情的節日。八月十五的月亮更圓、更明,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每逢中秋節,人們就會通過各種形式,寄托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美好向往。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電話及微信:18109282056)就來盤點三種陜西關中地區中秋節的習俗講究。
一、烙糖坨坨,寓意甜甜蜜蜜
在西安地區,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烙糖坨坨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中秋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把做糖坨坨用的芝麻、花生仁、紅糖、白糖等物品陸續準備好。首先,要把芝麻、花生仁炒熟,待香氣溢滿房間,再將芝麻、花生仁搗成末狀,拌上糖,做成餡。準備好餡以后,就要反復的揉面,面要揉的光滑有韌性,這樣做出的餅問道才香脆好吃。再把面剁成一兩左右的面劑子,用小桿杖搟成圓形,中心厚,四周薄的面片,這樣做出來的餅,餡兒不容易流出。最后把餡兒包進去,底朝上壓平成圓形,之后下鍋用小火慢慢烙。不一會,糖坨坨的香甜味會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咬一口,外皮脆,中間軟,滿口飄香甜潤。
二、送柿子,寓意事事如意
關中地區盛產柿子。中秋節前,正是柿子成熟的季節,房前屋后,到處掛滿了火紅的柿子。此時的柿子口感最好、營養價值最高。因此,在周至縣等一些地區的村莊形成了中秋節送柿子的習俗。中秋節這天一大早,母親要將柿子、月餅等食品送到新出嫁的女兒家里,寓意女兒組建的新家“闔家團圓”、“紅紅火火”、“事事如意”。
三、祭月賞月,寓意團團圓圓
中秋節當晚,人們會在家里、庭院擺好一張供桌,將洗好的時令水果擺好,再擺上烙好的糖坨坨,然后點燃三炷香,對著月亮開始祭拜。祭拜結束后,大家圍在一起一邊賞月,沐浴著月光,一邊分吃糖坨坨,一家人共享著團圓的美好時光。在這樣的環境中,小孩子往往會忘乎所以,指著月亮歡呼雀躍,這時,大人們就會叮囑小孩不能用手去指月亮,那樣是褻瀆月亮。
如今,這些復雜的中秋習俗被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湮滅了,人們不再親手制作糖坨坨,送柿子的人也在減少,祭月賞月的儀式也在簡化,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依然濃烈。
想了解和學習各種陜西小吃技術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