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被我們的祖先發現以后,對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演化,才進展到如今天這種“開水沖泡散茶”的飲用方式。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僅僅是把茶葉當作藥物。這與《神農本草》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茶葉具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區的群眾當作藥用。那時人們從野生的茶樹上砍下枝條、采下芽葉,放在水中燒煮,然后飲其汁水,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這樣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澀,因此那時稱茶為"苦荼"。
至遲到秦漢時,人們創造了“半茶半飲”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燒煮鮮葉,而將制好的茶餅在火上灸烤,然后搗碎研成細末,沖入開水,再加蔥、姜、橘子等調和。這種在茶中加入調料的飲法,在我國的部分民族和地區中沿習至今,如傣族飲的“烤茶”,就是在鐺罐中沖泡茶葉后,加入椒、姜、桂、鹽、香糯竹等調和而成。
到唐宋時期,飲茶之風大盛,當時人們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這種壓成團餅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餅的表面上分別壓有龍鳳圖案,稱為“龍團鳳餅”。飲茶時先將團茶敲碎,碾細,細篩,置于盞杯之中,然后沖入沸水,這就是所謂的“研膏團茶點茶法”。當時皇宮、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間還盛行茶宴,茶宴的氣氛莊重,環境雅致,禮節嚴格,且必用貢茶或高級茶葉,取水于名泉、清泉,選用名貴茶具。茶宴的內容大致先由主持人親自調茶或親自指揮、監督調茶,以示對客人的敬意,然后獻茶,接茶,聞茶香,觀茶色,品茶味。茶過三巡之后,便評論茶的品第,稱頌主人道德,以及賞景敘情、行文做詩等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龍團鳳餅勞民傷財,于是親自下詔:“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這里所說的芽茶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散茶葉了。從此以后人們不必將茶先壓成餅,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條形散茶,使飲茶的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革。這樣的飲茶方式使人們對茶的利用簡單而方便了。人們把盞玩壺品茶,也使盞、壺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為藝術。這種飲茶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目前,除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一部分人飲用即沖即飲的速溶茶,或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飲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外,飲茶的方式、方法自明朝以來基本上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煮茶法: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
然后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涌,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里所創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冷卻后碾羅成末,初沸調鹽,二沸投末,并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分茶最適宜的是頭三碗,飲茶趁熱,及時潔器。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備水、生火煮水、調鹽、投末、育華、分茶、飲茶、潔器。
點茶法:
點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于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為了給客人獻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溫的調節非常重要。為此,在點茶過程中,如何調整炭火也就變得很重要,調炭時,有“三炭”之說,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
泡茶法:
泡茶是中國人的發明,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拐點,帶動了茶具、茶道、茶藝、茶文化的發展。泡茶講究茶具、用水、水溫、環境、心境、甚至著裝(禮服)等等。在泡茶之前,人們只會把茶葉放在嘴里咀嚼。在泡茶之后,茶飲才真正實現了普及,成為中國人和世界各地茶人的至愛。茶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⑴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巖石重疊的山巒。山上植被繁茂,從山巖斷層細流匯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經過砂石過濾的泉水,水質清凈晶瑩,含氯、鐵等化合物極少,用這種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發揮。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來沏茶,如硫磺礦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隨處可得,因此,對多數茶客而言,只能視條件和可能去選擇宜茶水品了。
⑵江、河、湖水
它屬地表水,含雜質較多,混濁度較高,一般說來,沏茶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在遠離人煙,又是植被生長繁茂之地,污染物較少,這樣的江、河、湖水,仍不失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廬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島湖水、紹興的鑒湖水就是例證。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其江水,取去人遠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詩中說:“蜀水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認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吳甌湘水綠花”,說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更進一步說:“黃河之水,來自天上。濁者土色,澄之即凈,香味自發”。言即使濁混的黃河水,只要經澄清處理,同樣也能使茶湯香高味醇。這種情況,古代如此,現代也同樣如此。
⑶雪水和天落水
古人稱之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掃雪煎香茗”,宋代辛棄疾的“細寫茶經煮茶雪”,元代謝宗可的“夜掃寒英煮綠塵”,清代曹雪芹的“掃將新雪及時烹”,都是贊美用雪水沏茶的。
至于雨水,一般說來,因時而異:秋雨,天高氣爽,空中灰塵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氣沉悶,陰雨綿綿,水味“甘滑”,較為遜色;夏雨,雷雨陣陣,飛砂走石,水味“走樣”,水質不凈。但無論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氣不被污染,與江、河、湖水相比,總是相對潔凈,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區,特別是工業區,由于受到工業煙灰、氣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變了質,走了樣。
⑷井水
屬地下水,懸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較高。但它又多為淺層地下水,特別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圍環境污染,用來沏茶,有損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樣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陸羽《茶經》中說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陸樹聲《煎茶七類》中講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則水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叢語》,清代竇光鼐、朱筠的《日下歸聞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華殿東大庖井,水質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兩代皇宮的飲用水源。福建南安觀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猶在。
⑸自來水
它含有用來消毒的氯氣等,在水管中滯留較久的,還含有較多的鐵質。當水中的鐵離子含量超過萬分之五時,會使茶湯呈褐色,而氯化物與茶中的多酚類作用,又會使茶湯表面形成一層“銹油”,喝起來有苦澀味。所以用自來水沏茶,最好用無污染的容器,先貯存一天,待氯氣散發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凈水器將水凈化,這樣就可成為較好的沏茶用水。
⑹純凈水
現代科學的進步,采用多層過濾和超濾、反滲透技術,可以將一般的飲用水變成不含有任何雜質的純凈水,并使水的酸堿度達到中性。用這種水泡茶,不僅因為凈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湯晶瑩透澈,而且香氣滋味純正,無異雜味,鮮醇爽口。市面上純凈水品牌很多,大多數都宜泡茶。除純凈水外,還有質地優良的礦泉水也是較好的泡茶用水。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