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于饃”的簡稱,中國陜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陜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肉夾饃是陜西著名小吃。
臘汁肉以豬肉為原料,其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代,那時稱"寒肉",唐代又稱"臘肉",世代流傳,歷經演變。臘汁肉的特點是色亮紅潤、軟爛醇香、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入口即化、久貯不變,與臘汁豆腐干、雞蛋細切拼盤,為佐酒好菜。用"虎背鐵圈菊花心"的白吉饃夾著吃,是快餐美食。
臘汁肉是名優傳統小吃也是陜西最有名的小吃之一,相傳戰國時已有制作,相沿成習,流傳至今。制作方法是:把精選的豬肉放入丁香、蔻仁、良姜、花椒、大料、冰糖、桂皮、紹酒等20多種佐料煮成的陳年湯汁中,用小火燉爛。成品外觀紅潤、鮮嫩,食用時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口即化。通常夾在燒餅中吃,民間稱其為"肉夾饃"。如不夾饃,用來下飯、佐酒皆可。
驢肉火燒是一種華北地區極為流行的漢族小吃,發源于河北省古城保定市,廣泛流傳于冀中平原,后發展為南北兩派。鹵好的驢肉伴著老湯汁加入酥脆的火燒里面,作為河北省餐飲文化中心的保定,是中國第九大菜系——冀菜系的發源地,而處于這一河北餐飲中心的驢肉火燒經過勤勞的河北人民多少代人不斷地發展和推廣,終于使驢肉火燒聞名大江南北。在華北地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驢肉火燒的店鋪,完全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河北河間也有類似名稱食物,不過做法和味道卻大不相同。據《史書記載》驢肉火燒源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河北保定,現在遍布燕趙大地。
驢火分兩派
一種是:保定派,圓形,半發面的。
另一種是:河間派,方形的,死面。
保定派的跟肉夾饃很接近,肉也是鹵的,形狀差不多,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個人感覺口感不如正宗的肉夾饃。沒有外酥里嫩。沒有虎背菊花。(其中保定的另一種驢火就是蘇家金餅。外皮油炸的。優點是不像普通的驢火的面餅。 艮啾啾。河間派,方形,皮子是死面的,先烙后烤,起層真正的外酥里嫩,只是肉是涼的,醬的那種。現在國內的城市大多是河間派,唯一的缺點西安唯典的小編覺得就是做肉用的硝過多!
肉夾饃是陜西小吃,肉夾饃的白吉餅,也就是饃,是烤出來的,圓形,熱的。肉夾饃的肉一般是豬五花肉或前腿肉燉制而成,肥而不膩,湯汁濃厚。
保定驢肉火燒,火燒也是烤制而成,面餅是圓形的,但是沒那么燙。而驢肉是選中漕河驢肉或者太行驢肉,經過醬制而成。吃的時候面餅加上驢肉,再澆點熱湯,美味不可阻擋。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