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皮又稱陜西涼皮,是陜西省漢族特色小吃之一。涼皮分為米皮和面皮兩類。現有西府寶雞搟面皮(發源于岐山縣)、漢中米皮、秦鎮米皮等流派。 涼皮歷史遠,涼皮傳說源于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有一年陜西戶縣秦鎮一帶大旱,稻谷枯萎,百姓無法向朝廷納供大米,有個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面粉,蒸出面皮,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形成了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秦鎮大米面皮子。后因戰亂失傳。
岐山搟面皮,特質是筋道,和其他涼皮不同,薄、透、有咬頭,那股麥香更為明顯,淀粉搟成薄餅,上蒸籠蒸制。調料必須是岐山出產的糧食醋,而且各家配方不同,各家的醋香也都不同,油潑辣子不能少,陜西人無辣不成菜么,麥面的食物,面筋自也要切上些,蒜汁消毒提味,少不得,光吃皮子口膩,一點燥過的豆芽也得放進去。別家的涼皮都是承在碗中由你自行攪拌,搟面皮替手拙的人著想,在小鍋內調拌均勻。看起來油辣光鮮,引人垂涎。口味自和西府其他面食一樣,為酸、辣、香。
秦鎮米皮, 秦鎮位于西安市轄區戶縣內,毗鄰西安,自古盛產優質粳米。傳說秦始皇時,一年大旱絕收,無米上貢。當時刑罰嚴苛,鄉民皆恐,求教于一鄉紳。隔日,鄉紳計出,制涼皮上貢!將陳年大米浸泡過夜,石磨成漿,沉淀,撇去上清,上籠蒸制,再加各種調料,即成秦鎮涼皮。秦始皇嘗過,綿軟爽滑,酸辣可口,大悅之下,遂免當年賦稅,并指定秦鎮涼皮此后為皇家貢品。秦鎮大米涼皮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從選米、碾粉到和漿、鍋蒸都獨具特色,因而制出的皮子具有筋、薄、細、滑等特點,再加上秦鎮涼皮辣椒油制作極其考究,調料選用上等辣椒、優質菜籽油以及多種調味料,將辣椒、花椒、茴香等香料碾細加入油中,上火加熱反復熬制而成,其色澤紅亮,辣香誘人,因而調出來的涼皮紅艷如火,清香撲鼻,酸辣爽口,再佐以豆芽、芹菜黃綠相間,堪稱絕配!為關中百年來久負盛名之美食,吃上一口便終身難忘!
陜西關中平原是我國小麥的主要產地之一,以小麥面粉為原料制成的涼皮稱為面皮,在陜西最為普及。改革開放以前,大米在陜西還算稀罕之物。因此那時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常有老鄉推著新大米換面粉,通常一斤大米可換一斤半到兩斤面粉。關于面皮的制法,陜西文壇名家賈平凹先生在其“陜西小吃小識錄”中記述如下:“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堿,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蒸籠上鋪白紗布,面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約六七分鐘即熟。將面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面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后用擺刀切成細條即成”。
西安街頭所售涼皮,售賣時還各有特點:米皮白且透亮,蒸籠有多大就能蒸出多大一張,蒸好后一張與一張之間略抹熟菜油,然后一層層摞起來,堆在案頭如同招牌一般。吃的時候小販取出一張,放在鋪了雪白紗布的案上,嫻熟的用一把大如鍘刀的利刀,幾乎看都不到的“咣、咣、咣……”幾下便把皮子切成筷子般粗細,然后放上鹽、醋、特制的調料水、黃豆芽(或綠豆芽)等,最后用筷子挑起一撮皮子在盛滿紅亮的辣椒油的罐子里美美一蘸,若嫌不過癮再用勺子挖一大勺辣椒出來,紅紅的,油油的,一起淋到皮子上端到食客面前,潔白的米皮、紅亮的辣油,不等入口那撲鼻的香味就已經讒的人口水直流了,拌勻了嘗一口,皮子筋道,口味酸辣,鮮香異常,人間美味不過如此!而面皮的大小、外觀都與米皮差不多,只是顏色稍黃,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面皮里有面筋,面筋是做面皮時產生的副產品,不用再單做。好的面筋吃起來不但筋道、味香,而且里面有許多氣孔,如同海綿一樣,吸滿了鮮美的料水和辣油,咬一口滋滋冒油,那種香辣透心、鮮美爽口的感覺實在過癮,因此在秦鎮涼皮店里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老板,多來點面筋,多擱些辣子”!
秦鎮涼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全國,特別是在炎炎夏季,假如你到西安街頭走走,就不難發現,不論男女老少,涼皮都以它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吸引著每一個人,無論大小涼皮攤上,時刻都是人潮擁擠。而秦鎮涼皮因其投資小、利潤大、回報快,成為小吃經營的主項之一。
麻醬涼皮,這個是我最愛吃的,因為離家近去的方便。米對于關中百姓來說,畢竟是偏金貴的東西,吃得更多的,是麥面。涼皮也自然用麥面制成,醒好的面,洗出面筋來,把面和清水的混合物沉淀,倒去清水,用面醬攤在鐵籠上蒸成,稱為釀(rang)皮。關中百姓調制,用時令蔬菜和面筋塊,加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芝麻油等調和。到了回民手中,一樣的原料又在調料上翻了花樣,輔料多為黃瓜切細絲,調鹽、醋、醬、芝麻醬然后是辣子油,回民的油潑辣子,辣子磨得極粗,辣椒子明顯可辨,吃在口中甚至可咀嚼,這種辣子看來豪爽,實則辣味較線辣子面輕,但是極香。似乎咀嚼中用你的口可榨出辣子里的油來。青翠的黃瓜條襯在深紅色的油潑辣子上,下面是芝麻醬香郁默默勾引著你。釀皮略作黃色,可正有一股小麥的原味附在上面。夏日吃來消暑解熱生津,佐以陀陀饃一個就可做午飯的裹嚼。這是坊上特產,別處斷沒有這種風味。
超薄涼皮是西安唯典自創的現代涼皮制作方式,用淀粉面粉混合制成,加以湯汁,味美無比。
漢中熱米皮相傳始于秦漢,在漢中大多數還是以家庭的形式制作生產銷售的,通常進入一家熱米皮店,就看著男主人麻利地舀一勺用浸泡過的大米磨成的米漿,均勻地攤到蒸籠的籠布上。旺火一催,不消兩三分鐘,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米皮已被翻倒在了案板上。攤主隨即用板刷在米皮上抹上一層黃澄澄的菜籽油,緊接著只見幾刀起落,被切成兩指寬的粗條的熱米皮就放進了專用的大檐瓷碗中了。
瓷碗趁熱馬上被送到女主人手中,配上開水煮熟的黃豆芽,菠菜葉、芹菜段以及紅蘿卜絲,調入鹽、醋、醬油、香油、味精、油潑辣子和姜汁、蒜泥等近二十種調料。拌好的熱米皮紅綠相映,黃白互襯,色澤鮮亮,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風味獨特,吃在嘴里更加軟糯一些,滑滑的,口感非常好,天冷的時候吃,更有暖胃的作用,營養健康更勝一籌。
熱米皮吃完,口中的濃列的辣味會令人忍不住吸氣吐舌,這時就輪到它的絕配——菜豆腐登場了。米皮和菜豆腐稀飯其實是不可以拆開來的,光吃米皮會口辣火燒心,而空腹喝菜豆腐稀飯又嫌太稀,而兩樣合起來吃,可就相得益彰,或者說簡直就是珠聯璧合了。因此,說米皮和菜豆腐是兩種美食,漢中人其實是把它們看成一種食物更妥當些呢。
此外,在漢中米皮還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上能拿來與蝦片媲美。涼米皮還有炒、燴等吃法,讓漢中人在它身上充分發揮了烹飪的智慧。
陜西涼皮, 面皮源于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筑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后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說起面皮,漢中還流傳著一個“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漢中人張某在河南汝陽當縣官。有一年朝廷派欽差大臣到汝陽視察,張知縣未備酒宴,只有家鄉的面皮簡單招待。欽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覺胃口油膩,一嘗面皮,喜之不盡。問起制作方法,張知縣一一奉告。欽差回朝不久,張知縣就提升為洛陽知府。人們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討得欽差心歡,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傳回漢中,被老百姓戲稱為“面皮知府”。但令人遺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會蒸面皮。可能是欽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來。
然而,漢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藝越來越精。如今早由原來的面粉稀釋改為大米磨漿。配料、調味更為講究。因而,不僅居民農戶、大小集鎮,處處面皮飄香,近幾年一些人還去西安、西寧、洛陽、北京等城市去開小吃店,專門經營“漢中面皮”。
漢中的面皮有悠久的歷史。漢中涼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調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涼皮(粉皮)調料中最關鍵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決于辣椒中的調料。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