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糖,四方方,
焦黃顏色琥珀光。
吃到嘴里光粘牙,
咽到喉嚨甜哽嗓。
琥珀糖,菱形樣,
既是藥來又是糖。
大人吃了止咳喘
娃娃吃了氣血壯。
琥珀糖,原名虎皮糖、皮糖。因配料中有中藥,亦稱加料皮糖。它是陜西省咸陽縣的傳統名特食品。曾為宮廷貢品,享譽古今,馳名三秦,稱著九州。以小米加大麥芽為主料制成飴糖,將碾制成粉做成輔料制作而成。
琥珀糖是鄉土文化、地域文化的產物,過去時代交通運輸不便,秦地人吃上白糖可算是奢侈品,于是在本地方物產中便衍生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食品。秦地盛產大麥、小米、糜子、芝麻等,于是人們將小米、糜子制成飴糖,再以飴糖作基本原料制作出瓊鍋糖(富平)、寥花糖(三原)及芝麻筒子糖。咸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研制出琥珀糖。琥珀糖中加有干姜、圓桂、桔梗、陳皮等藥物,不僅具有香、甜、脆的純正口感,而且具有治療咳嗽、氣喘、多痰的功用。在缺醫少藥的時代更具有其獨特的重要價值。琥珀糖與其良好的口味和獨特的藥用價值而廣銷三秦大地,成為頗具特色的咸陽地方食品,更是人們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相傳,琥珀糖是呂不韋研制出來的。他以此為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治療氣管炎,被后世沿用了下來。據史料記載,到了清代中期,虎皮糖已成為咸陽名產,并每歲向朝廷進貢。乾隆皇帝對這種顏色金黃、光潔晶瑩、香甜清脆、酥軟可口、嚼不粘牙、食不折嘴的虎皮糖贊不絕口,常以此糖作為“夜點”,并賞賜身邊妃子宮女。清代后期,咸陽一帶制作此糖的店家多達30余戶,而以潘家巷(今法院街)一位張氏店坊最為出名。這位張氏店主,外號叫“會會子”張三。他沿用祖傳技藝,選料嚴格,制作考究,精益求精,制出的虎皮糖超群出眾。其包裝也十分精細,內墊油紙,外包白紙,紅紙標簽,上書“加料皮糖”字樣。由于質量好,生意興隆,暢銷全省各地以及山西、河南、甘肅等省。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避難。一日,在去扶風法門寺降香回歸時,途經咸陽,因外感風寒,咳嗽不止。咸陽知縣敬獻虎皮糖,慈禧食后,頓覺病情好轉。病愈后,傳旨送來咸陽虎皮糖,仔細凝視,見其糖色金黃,內含核桃仁,奶白如玉,酷似琥珀,遂命將此糖改名為“琥珀糖”。
解放前,咸陽城內北平街潘家巷(今咸陽法院街)有琥珀糖制作工坊20余家,城外大小40余家。由于覲獻并治好慈禧太后咳喘,惟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和興全”字號出名,以陜北優質小米和關中優質小麥以及陜南核桃仁為主要原料,輔料為千年傳承中藥配方,工藝精湛,口味純正。具有獨特的健脾和胃、補氣養血、潤肺止咳、健腦補腎、溫中散寒、延年益壽的食療功效,也是一種高級營養滋補保健食品。老少咸宜。尤其對患有慢性支氣管病的人有很好的療效,是老年人和腦力勞動者的最佳營養補品。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于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糧食不能自由買賣了,制作琥珀糖的原料沒有了,傳統的咸陽琥珀糖就此銷聲匿跡了。直到改革開放琥珀糖的家庭作坊才逐漸恢復,由于受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的影響,制作琥珀糖的原料成本不斷加大,銷路困難,咸陽琥珀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琥珀糖的制作者相繼辭世,琥珀糖的制作工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咸陽琥珀糖以陜北優質小米和關中優質大麥以及商洛核桃、陳倉核桃仁為主要原料。小米經麥芽催化熬制的飴糖,另加白糖、核桃仁、生姜粉、陳皮、桂皮等輔料,并加冰堿與酥松劑,精細加工制成。其成品黃白相間,形如虎紋,更似琥珀,甘甜清爽,香酥可口,舌齒生津,且具有潤喉滋肺、化痰止咳、健脾開胃、溫中散寒的食療功效,是一種高級營養滋補保健食品。對一些慢性病人有一定療效,尤其是老年人和腦力勞動者的最佳營養補品。
一、以小米加大麥芽為主料制成飴糖,將生姜、陳皮、桔梗、桂皮等碾制成粉做成輔料。
二、在飴糖加熱完全化開后,加入適量堿使糖發起后加入核桃仁和調料粉。
三、從鍋里將熬制好的琥珀糖起出放在案板上攤平,用桿技扦、用扳子拍至2個3分厚然后用大鍘刀切成薄片。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