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縣,位于漢中盆地中部,隸屬于陜西省漢中市,縣域地形呈南北長、東西窄。依據(jù)地形特點,自然形成三部分:北部為秦嶺山區(qū),中部為漢江平川區(qū),南部為巴山淺山區(qū)。城固不光有“城固面皮”等小吃,享譽漢中,還有諸如“袈裟肉、原公雜燴”等硬菜,讓食客大飽口福。
城固縣原公鎮(zhèn)是個大鎮(zhèn),自古民風淳樸,尚學重教,出了不少做官為宦的人才。據(jù)說,這些人為了交往,把京城省城的廚師叫回家鄉(xiāng)做菜,使京城菜和省城菜傳回原公。同時也會把原公廚師帶出去投師學藝,在見識了南北菜的做法后,聰明的原公廚師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一個小菜系----原公宴席。原公雜燴就是原公宴席中獨具特色的一品菜, 原公雜燴由-----面子、底墊和湯三部分組成。
原公雜燴的面子(漂在湯碗上面的食材)很最講究。它是由上等雞脯肉做成,顏色呈紅、黃、綠白的各色丸子。做法是把上好的雞脯肉剁成肉泥,加入雞蛋清、玉米淀粉,精鹽等調(diào)料,然后在盆里不停的超著一個方向攪拌,直倒把肉泥攪成“肉泡泡”,如達不到這種程度,丸子就不會在湯里漂起來。雞肉丸子其所以美,色彩是不可少的。所以做好的“肉泡泡”必須上色,一般是食用色素,比如薺菜汁、油菜花,蠶豆葉等,這樣做出的雞脯丸子,綠是翠綠、紅是粉紅,黃是嫩黃,色彩亮麗,奪人眼球。
上好色的“肉泡泡”要做成丸子,須先燒一鍋大概溫度在70-80度的熱水,用手擠成丸子狀,放入熱水中慢慢燙,待定型熟透它也就漂起來了,撈出待用。(記住千萬不能用沸騰的水,不然丸子就散了)原公雜燴的底墊(放在湯碗下面的食材)用料有魷魚、海參、滑肉和木耳,粉絲(粉墩),黃花、山藥等。當然以前也有用老豆腐過油后切成片的,但現(xiàn)在是不用了,視愛好而定,如果好那一口,也可加上。
待丸子和底墊準備好,就可以裝碗入籠蒸了,一般最少需蒸三個小時以上,這樣蒸好的原公雜燴才入味。裝碗一定記著應先把各色丸子鋪在蒸碗的底部,然后才放魷魚、海參、滑肉和木耳,粉絲(粉墩),黃花,山藥、油豆腐等。這樣,上桌后你第一眼才會看到漂起的丸子。
原公雜燴的好吃,除了食材的精美與考究外,還少不了一口上好的清湯。所謂的清湯,就是一鍋骨頭湯,但原公的清湯不是簡單的骨頭湯。其做法是,先要把骨頭(什么豬桶骨,雞骨反正是骨頭帶肉只要是能熬湯的東西都可放)放入冷水中漂洗干凈,然后在開水里焯一下,撈出洗凈才開始正式煲湯,時間約需3-4小時。清湯要想好喝,除了慢火的細煨,更為重要的就是還要配湯----加調(diào)料及勾兌。
原公雜燴的湯,講究清湯清水,不見一絲渾濁。這也是廚藝精湛之所在。我們知道豬骨頭雞骨頭熬湯,油大沫多營養(yǎng)豐富,誰都知道是渾濁的,可原公廚師自有辦法讓它變清,怎么變的?這里保密也就不說了。經(jīng)過原公廚師調(diào)制過的湯變得清澈透亮,品之酸酸爽爽,解膩消渴,余味悠長。原公雜燴上桌前還要做一些裝碗美飾,將已蒸好的原公雜燴從蒸籠里取出,廚師用矯健的身手迅速翻扣在早已備好的大湯碗里,然后撒上蔥花蒜苗(或香菜)和菱形蛋皮(同樣可作染色處理,一般為粉紅色或本色),清湯一澆(湯水約四分之三碗即可),熱氣騰騰,再滴上幾滴香油,清香四溢,五彩斑斕,不由讓人垂涎欲滴。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fā)表一些陜西傳統(tǒng)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shù)、配方、設(shè)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