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縣,隸屬于陜西省寶雞市,位于寶雞市東北部,為隋唐官員閑時避暑游玩之地—宮井,因隋義寧元年有麒麟游觀得名,地處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東鄰永壽、乾縣,西接千陽、鳳翔,南俯扶風、岐山,北依彬縣及甘肅靈臺縣。
麟游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即設縣制。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今縣城所在地修筑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二十次駕幸麟游避暑消夏。史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征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薜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
麟游文物古跡眾多,著名的有唐名臣魏徵撰文、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丹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國寶級文物);唐高宗李治率當朝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御筆書丹的《萬年宮銘碑》(國家一級文物);皇家佛教寺院慈善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麟游文化積淀深厚,歷史上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來此訪古憑吊,吟詩作畫。唐代詩人杜甫、王維、李商隱、王勃,宋代大文豪蘇軾,明清的區充、劉鏡等都留下了歌詠麟游山水的不朽名篇。唐代畫家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清初畫家劉侖的《麟山十二景圖》都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精品。不過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您介紹的可不是麟游的歷史和美景,而是美食,這個美食就是麟游杏仁茶。
麟游漫山遍野是杏樹。夏季,杏子成熟了,就有杏仁茶吃了。名為杏仁茶,其實不是茶,杏仁茶是麟游人生活中的一種面食。
山杏熟了,地畔田埂上常常有孩子們腳踏麥地,仰望山杏的小小身影。那酸酸甜甜的味兒至今想來還讓人口舌生津。吃完杏子,人們習慣把杏核在窗臺上晾干后收進蛇皮口袋。一個細雨綿綿的午后,婦女們拿一個小凳子,俯身坐下,抓一把杏核用半截磚塊輕輕地砸,堅硬的杏核里就吐出了飽滿油香的杏仁。甜杏仁可以直接吃,但大多數是苦杏仁,不能直接食用。當地老人都說,吃了苦杏仁會中毒。她們砸杏仁的時候會鄭重其事叮囑再三,不讓孩子們靠近,生怕孩子們偷吃。肯定有人會想,既然苦杏仁有毒,又怎么能做成美味佳肴?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您介紹介紹。
做杏仁茶可是個細活,一定要精工細作,才能做出純正地道的味兒來。要先撥拉著揀選出顆粒飽滿的杏仁倒進鍋里,一把麥草點起灶火,小焙一會兒,出鍋后在小簸箕里扇出細碎的皮兒,揀出細小的雜質,然后倒進蒜罐里搗成細末兒,倒進搪瓷盆再加入清水反復攪拌。當地婦女會麻利地用筷子攪動著,搪瓷盆里變魔術般地出現了乳白色的杏仁汁,再加清水潷去浮渣,便是純正的杏仁漿了。此外,還要把杏仁漿在鍋里煮沸,不斷用勺攪拌,在不斷蒸發中杏仁的苦味就除去了。再另取一些整瓣兒的杏仁煮熟脫皮,煮出后用涼水充分浸泡直到杏仁中的氰化物苦味散盡,便是油香清脆的杏仁瓣。
新麥面粉透著馨香,當地人用新麥粉和面,慢慢揉搓成塊,在清水中揉洗成面漿,取出面筋備用。另外再和面搟切成菱形的旗花面片,又薄又光又筋道呢!
等杏仁漿的苦味散盡了,把面筋、面片、脫皮杏仁瓣兒一起入鍋,佐以食鹽、調料、蛋花、炒菜,一鍋煮。菜籽油、青蔥、蒜苗,所有的食材都是自家地里生長的。杏仁的油香味獨具一格,面片光潤透亮,面筋清香爽口,杏仁瓣兒脆生生地散發著山杏花的清香味兒。在自家門前的籬笆小園里摘一把油綠的菠菜,煮進鍋中,裝點得色香味俱全。吃上一口,光滑油香,清香爽口,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一定記得不要加醋,否則就變味了。
農閑時節,婆媳或是母女一邊聊著家常一邊精工細作,一家老小美滋滋地吃上一頓杏仁茶,舒舒坦坦,也是農家小日子里的一場清歡。
做杏仁茶工序繁多,程序嚴格,但是杏仁茶營養豐富,色澤晶瑩,苦而油香,綿甜雋永。苦與甜,軟與硬,面與粥在一個鍋里用火融為一體,團團圓圓,熱熱火火,細細品之,蘊藏很多文化原色呢!一方水土一方人,你一定想不到,在麟游,還有杏仁茶這樣的吃法。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