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種食物,有如此多的名字,首先說明它分布廣泛,其次說明人們都喜歡,所以各地另取芳名。最常見的還是抄手、餛飩、云吞和扁食這四種種,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對這四種常用名作點簡單溯源。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后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后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并無區別。
千百年來水餃并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第一次去四川的北方人或南方人聽到這名字,很難想象這是食物,也許會以為是股票基金中的“操手”———操盤手呢。
那這抄手是怎么個來歷呢?說法有二:
一是指因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已煮熟上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成都街上閑逛至一小吃店,問老板為什么“餛飩”到這里變成了“抄手”。老板也不說話,只將手中餛飩往湯鍋里一扔,而后雙手在胸前一抄,身體望門框上一靠,然后雙目炯炯地瞪著湯里的那玩意。一分鐘后,那玩意好了,盛在碗里,端給食客,口中大叫“抄手二兩”。
另一說法是說它的樣子像一個人抄起兩只手:制作餛飩的最后程序是將面皮兩頭抄到中間粘緊,這個樣子頗似人們在冬季為避寒將兩手抄在懷中的形象,所以叫“抄手”。
云吞是廣西、廣東小吃的一種,源于北方的“餛飩”,初期被歸類為餅類之中。傳入南方時因“餛飩”與“云吞”的粵語發音相近,又取其“一口一顆”的意思,于是南方人逐漸把“餛飩”稱為 “云吞”,而福建等地區稱為扁食。再后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南方的“云吞”亦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跟北方地區的餛飩有一定區別。云吞與四川人叫的“抄手”、福建人叫的“扁食”相類似,不過用料、外形略有不同。云吞與蛋面一起煮成的云吞面是地道的廣東小吃之一。
云吞又稱扁食,是兩廣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的一種,屬于粵菜系。不同于大部分南方地區方的“餛飩”,初期被歸類為餅類之中。 之所以叫云吞, 是因為粵語中餛飩的發音類似于云吞。
經過長年的發展,云吞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外皮以及里頭的餡料都跟餛飩不同。大小一般以“一口吞”為標準,按照老廣記的標準,一碗標準碗云吞數量為6顆到8顆。
扁食的俗稱有很多,北方統稱扁食,也稱餃子或水餃,廣東一帶納入餛飩的范疇,沙縣小吃稱之為扁肉,部分地區的人們也稱之為扁食,在甘肅天水一帶把扁食和餃子是分開的,餃子的皮是圓形的,而扁食皮是梯形的。因為在閩南,小吃眾多,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在福建、臺灣等地被稱為扁食。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在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老家陜西藍田,扁食指的就是水餃。
北京、上海: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廣東:因口音不同而沿“餛飩”之音稱為云吞。英稱“wonton”即原自廣東話。
福建:俗稱扁食,也有少數人稱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
湖北:俗稱餛飩,有人也稱為水餃。
江西:俗稱清湯。
日本:隨著廣東廚師,傳自中國廣東,沿廣東話發音稱“ワンタン”(wantan),寫作“云呑”。傳自華北的叫法“餛飩”就很少見。
臺灣:閩南語稱扁食。 1949年前后,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臺灣,因此在臺灣餛飩、云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